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红色精神永流传,我为传承做贡献

来源: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吕力龙

三下乡感悟:红色精神永流传,我为传承做贡献

列车疾速行驶,在通过一段狭长隧道后,窗外的景色瞬间由一望无际的平原过渡为连绵起伏的苍山。7月14日,我跟随安徽财经大学“感恩奋进实践团”踏上了“革命老区”金寨县这片牵动人心的土地。

位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金寨县素有“红军摇篮、将军故乡”之美誉,这里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也是人民军队的重要发源地。我在此通过为期两天的走访学习体会到了当地浓厚的红色文化及大别山精神,并担任党史宣传主讲人,用实际行动发扬所学所得,帮助金寨红色精神走出层峦叠嶂,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金寨县老年公寓为金寨县成立最早的、体制最为健全的老年公寓,这里生活着多位革命老军和老党员。团队前往慰问当日首先与公寓负责人取得联系,宏观上了解了老人们的整体情况,我还清楚记得负责人形象幽默的比喻道:“如果把老人们的故事经历拼凑起来,你就得到了一本金寨近代县志。”

为了不打扰大多数老人们的正常起居生活,我们按照计划开展了针对性访谈,在负责人的帮助带领下成功拜访了两名百岁党员奶奶,虽然老人们年事已高,听力衰退,但听说队员们是要了解革命斗争时期的故事,奶奶瞬间打起了精神,讲到动情处,奶奶还会挥舞起手臂,“战士们前赴后继,这靠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昔日的战斗“画卷”在安静的走廊中徐徐展开。

在聆听完党员奶奶的讲述后,我深深感受到了革命先辈的崇高信念与信仰,并与大厅中更多的老人们展开互动,制作红旗、党旗并送给老人们留以纪念,老人们对此热情高涨。还有不少正在乘凉的爷爷奶奶也纷纷参与进来唠起了家常,谈起了他们的所了解的红色故事,团队成员都不禁感叹实践出真知。我们也展望了自己的理想,飘扬的小红旗此刻在两代人的手中迸发着新时代为国奋进、为民服务的美好愿景。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我们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军歌响起,便将时代记忆拉回90年前。英勇无畏的中华儿女为抵抗外敌入侵抛头颅,洒热血,肩负民族希望,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金寨人民就是这支不可战胜力量的“排头兵”。

年过古稀的李志华爷爷家邻近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是当地有名的“红二代”,对于我们的来访,爷爷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团队成员围坐在李志华爷爷身边聊起了家常,在谈及革命往事的时候,我注意到爷爷正了正衣襟,眼睛焕发出神彩,纷纷讲述了从金寨红军成立到走出大山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坎坷历程,虽是正午时分,爷爷的衣衫渐渐被汗水打湿,但革命的热情早已打败这盛夏的骄阳。在讲到红军过草地、爬雪山吃不饱、穿不暖时,爷爷不禁潸然泪下,队员们也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艰苦恶劣的长征岁月,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个英雄面孔,响起了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

从历史中走来,“外化于形”——爷爷带来了一身光荣勋章;“内化于心”——爷爷言传身教,树立起了勤俭节约、立志报国的家风家训。“我的儿子也是参军退伍老兵,还有我孙子今年刚高考完,正在商量着报考哪所军校呢。”谈及家庭,李志华爷爷脸上又露出了舒心的笑容。当团队起身告别时,爷爷紧紧握着一名队员的手向我们寄予了期望,希望我们能够在最好的青春年华里学习传承红色文化,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一副金寨革命史,就是一部金寨人民用生命写就的英雄史歌,也是无数中华儿女忠诚与热血的缩影。“最后一把米、拿去当军粮,最后一块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不足23万人的金寨县在革命年代先后有10多万人民子弟兵参军参战,我在实地亲身体验金寨红色文化后,将所见、所闻、所感纳入进党史宣讲素材中,在我心中,这一抹红色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底色,这一抹红色应当被更多时代青年熟知并发扬。

7月15日傍晚,我们在金寨县红军广场、金寨县革命博物馆等地正式开展宣讲活动。宣讲内容着重描绘了金寨人民彪炳史册的功勋,铸就了以“忠贞不渝、万众一心,团结奋进、永远跟党走”为主要内涵的大别山精神,建立了军民鱼水的深厚感情,创造了灿烂的红色文化;谈及当代,这份红色精神始终是激励奋进的宝贵财富,自2015年末脱贫攻坚战打响,短短五年时间,金寨七十一个贫困村,三万九千户将近十三万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红色精神在经济上焕发了崭新的一面。

在宣讲录制过程中,不少饭后出来遛弯的当地居民陆续被吸引驻足,其中不乏一些尚且幼小的孩子,更让团队惊奇的是,这些孩子并没有调皮打闹,而是在长辈的陪护下细细聆听,一双双大眼睛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仿佛也再从光辉灿烂的党史之中汲取力量。宣讲结束后,我将一面小红旗赠予了孩子,在那一刻,我察觉到红色精神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传承了下去。

一个人,一个民族,他所信仰的不应该是束缚自己手脚的桎梏,更不应该是绞杀自己的绳索,而应当是一面催人奋进的旗帜,风驰红旗冻不翻,中国共产党始终高扬着时代旗帜引领着中国人民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此次金寨之行,我与团队成员齐心协力发挥了纽带作用,我们还将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将红色内涵传承创新,为祖国新时代建设作出贡献。(通讯员 张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246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参观九一八纪念馆有感

假期期间,我来到了“九一八纪念馆’,使我这个没有机会去亲身经历这些事变的幸运儿,有机会去亲眼目睹革命先烈的不屈与侵略者的狰狞面孔。那些革命烈士,为了革命,不怕严刑拷打,不怕…… 丰淑娜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参观沈阳918历史纪念馆,勿忘国耻,砥砺前行

2024年1月27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花园宝宝实践队前往辽宁省沈阳市九一八历史纪念馆参观。此次参观旨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学习红色故事、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并向社会传递红色火…… 杨雪怡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渔石俱进实践队赴青岛积米崖码头进行渔业调研

导语:2023年7月21日上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渔石俱进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积米崖码头进行社会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渔民生活和收入水平、渔业现状和发展趋势。此次调研旨在为调研…… 李悦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筑梦“蓝色粮仓”:探索青岛渔业发展之路

靠海吃“渔”,资源使然。海洋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重要的食物资源宝库,作为沿海城市,渔业是青岛的优势。为探索青岛渔业发展和渔民生活,了解海洋传统产业改革和升级,提高社会对渔业渔民…… 杨丽婷 李悦铭 石一曼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走进渔村码头 调研青岛渔业建设

为了解青岛市渔业发展现状,正确认识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渔石俱进实践队于7月20日和21日前往积米崖、台西头村进行实地调研,并走访了当地海洋局,与各科室人员进行…… 孙小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深入“蓝色粮仓”——探索琅琊镇渔业发展之路

靠海吃“渔”,资源使然。海洋自古以来就是我们重要的食物资源宝库,作为沿海城市,渔业是西海岸新区的优势。为探索琅琊镇渔业发展及渔民生活,了解海洋传统产业改革和升级,提高社会对…… 杨丽婷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渔石俱进实践队赴青岛西海岸海洋发展局进行渔业调研

2023年7月21日下午,渔石俱进实践队前往青岛西海岸海洋发展局开展渔业调研活动。该活动旨在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海洋发展局的交流合作,为优化渔业生产模式和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参考…… 李悦铭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琅琊台台西头村渔业蓬勃发展,展望光明未来

2023年7月20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渔石俱进实践队前往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琅琊台台西头村进行采访。此次采访旨在了解当地渔业的发展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实践队队员与台西头村的村长…… 郭子源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革命馆里话初心,奋斗路上正青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学雷锋系列活动三月的春风,带着温暖与希望,吹拂着大地,也吹响了传承雷锋精神的号角。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励…

“名郡植春筑福庭”——“美化环境,共享健康” 名郡社区卫生行动

为营造整洁、卫生、健康的社区生活环境,团支部组织团员们对名郡荷塘社区环境进行了清理。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

仁心续火承先志,碧波芳草筑安康: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

为将健康知识和服务送到社区居民身边,2025年3月15日福建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5+3”一体化)2023级志愿服务队第二小分…

清明追思,大爱永存 ——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举办清明节缅怀遗体捐献者活

为弘扬“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倡导遗体捐献事业的社会价值,清明节前日,皖南医学院红十字协会在皖南医学院遗体…

郑州财经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秋实班”学员赴河南省团校参观学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

最新发布

山水福地 幸福腊哈
导语:8月20日到8月25日,为了对滇越铁路沿线进行旅游线路规划,云南大学的芳年华月团队来到了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的腊哈村,进行了为期6天的研学调查。八月屏边的气温如同腊哈村村民的热情一样高涨。幸运的…
铭记革命烈士,赓续红色精神
安财学子三下乡:铭记革命烈士,赓续红色精神中国青年网六安8月12日电(通讯员辛瑜)血肉筑山河,山河秀丽;英雄护盛世,盛世安宁。忆往昔,无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战;看今朝,无数抗灾战士…
安财学子三下乡:铭记革命烈士,赓续红色精神
安财学子三下乡:铭记革命烈士,赓续红色精神中国青年网六安8月12日电(通讯员辛瑜)血肉筑山河,山河秀丽;英雄护盛世,盛世安宁。忆往昔,无数革命先烈们,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而奋战;看今朝,无数抗灾战士…
赓续红色基因,争做时代先锋
2022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为弘扬抗战精神,践行初心使命,7月14日安徽财经大学“感恩奋进实践团”前往六安市金寨县等地开展为期3天的暑期社会实践于7月16圆满落幕。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参观学习时…
山水福地 幸福腊哈——腊哈村三下乡心得体会
导语:8月20日到8月25日,为了对滇越铁路沿线进行旅游线路规划,云南大学的芳年华月团队来到了云南省屏边苗族自治县的腊哈村,进行了为期6天的研学调查。八月屏边的气温如同腊哈村村民的热情一样高涨。幸运的…
共抗疫情,携手共进
2022年4月3日,肥西县接到外省疫情协查信息:安徽外国语学院学生郭某东为广州市一名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的密接者并已确定为无症状感染者。接到信息后,市县疾控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全面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样…
走访红色世家,赓续红色血脉
安财学子三下乡:走访红色世家,赓续红色血脉中国青年网六安8月12日电(通讯员吴先豆吕力龙)皖西边陲,大别腹地;红军摇篮,将军故里。2022年7月14日,安徽财经大学“感恩奋进实践团”为追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
安财学子三下乡感悟:感恩奋进新时代,力学笃行红色路
安财学子三下乡感悟:感恩奋进新时代,力学笃行红色路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皖西边陲,大别腹地;红军摇篮,将军故里。2022年7月14日,我…
重拾红色记忆,传承红色基因————邵力子故居
中国计量大学越兰逐星小队于2022年暑假来到了位于浙江省绍兴市越城区的邵力子故居。邵力子,1882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他原名景奎,邵力子这个名字是他在1910年10月创办《民立报》时为自己改的。当时,他从《后汉书…
安财学子三下乡感悟: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进伟力
安财学子三下乡感悟:赓续红色基因,凝聚奋进伟力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022年7月14日~7月16日,我跟随长三角红色专项团队安徽财经大学“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