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报告
莱州,我的家乡,她位于山东半岛西北部,西临渤海莱州湾。地理坐标为东经11933-120°18‘,北纬36°59’-37°28‘。东临招远市,东南与莱西市接壤,南连平度市,西南与昌邑市相望,西、北濒临渤海湾﹐拥有108公里长的优质海岸线。总面积1878平方公里。2008年底,全市总人口90.2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8.8万人。是全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最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为了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是现在每一个城市所需关注的重要问题。所以,我们进行了下面这个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和针对这次的社会实践调查中,根据调查报告的对象的研究,我就莱州的农村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调查,了解莱州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以及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的号召,从而进一步分析莱州的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深层影响,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发展,真正地实行可持续发展。本次调查我们采用多种调查方法。调查期间我们通过了解《莱州湾南岸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地质环境变化》、《我国可持续发展十大目标——关于“十五”计划制定的建议》、《莱州的水质情况》、《莱州的土地使用情况》、《莱州湾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山东省生态省建设纲要》、《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ESD)项目指南》《莱州市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数据和资料,并对这些数据和材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结论和应对措施。为家乡生态环境变化的解决带来了重大的意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环境污染、水污染、水土流失、干旱缺水、土壤次生盐碱化等许多生态问题都都已经逐年加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补救的措施和规定,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与反思。其中人为因素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由于人们对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等引发了水土流失;人口增多,需水量大,水污染严重,浪费多,利用率低,春季蒸发旺盛等引发了干旱缺水;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等引发了土壤次生盐碱化;温砍滥发,过度放牧,植被的减少也加剧了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也加剧了沙尘暴,环环相扣,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人人知可持续从现在开始亡羊补牢,还有挽回的地步,不至于失去我们可爱的家园。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县区的每个角落,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生产、生活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只是指导,工厂污水的排放,“三废”不达标的排放,石材垃圾的堆积,森林由参天大树变为小树苗,清澈见底的河流已变为白污水,石材废渣随处可见,部分私营个体户,过分的追求商品的积极效益,生活基础设施不到位、居民环保意识不高而造成的生活垃圾随处堆置,乱占土地。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的治理给予几点意见与建议:
加强政府的领导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居民对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认识度,尽可能躲栽种防护林,营造环境保护浓厚氛围,实施可持续发展。要坚持把节能减排放在更加突出、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在保增长的过程中绝不能忽视节能减排,要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和工作机制,切实使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落到实处。对钢铁、水泥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要采取措施,管住增量、调整存量、扶优汰劣,支持企业围绕节能减排加快技术改造,进一步完善促进落后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要继续抓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和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依托重大工程项目,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推进矿产资源、水资源等的循环利用和垃圾资源化利用。要按照谁污染、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促使企业开展污染治理、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要继续广泛深入地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大力弘扬健康文明、节能环保的生产方式。坚定不移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进一步落实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现代能源产业和综合运输体系。要采取综合措施
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制定和落实发展新兴产业的规划和政策。要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支持服务业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大城市逐步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要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强强联合,鼓励关联企业、上下游企业联合重组。
三要把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围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我们在着力扩大内需的过程中,还要不失时机地积极引导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的消费方式,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努力营造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模式。要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深入开展有关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活动,促使广大消费者接受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理念并积极实践、大力推广。要进一步完善有利于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政策措施,在不断挖掘城乡有效消费需求、提升消费意愿和购买力的同时,注重提高消费的质量,避免盲目的浪费行为,抑制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22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