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碳汇渔业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以及在青岛的开展状况。2022年8月23日至24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蓝碳观海实践队前往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开展调研访谈。
为了更好地进行调研,实践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蓝碳观海实践队从实际出发,通过上网查询资料,提前了解了双碳的近期动态,以及碳汇渔业在实际中的发展境况。结合青岛独特的地理优势——拥有许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队员们提出了将双碳与海洋牧场结合在一起的新想法。成员们就了解到的知识展开了第一轮探讨,根据讨论结果初步拟定了此次调研的主题和内容,以及成员间的分工和日程安排,为顺利完成此次实践调研做足了准备。
8月23日实践队前往海洋委办公室进行调研。由于西海岸拥有许多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实践队成员向研究员们咨询海洋发展局是否考虑将双碳与海洋牧场结合在一起,在发展海洋牧场的同时助力双碳政策。研究员梁军回答:海洋牧场汇碳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一些藻类、贝壳类进行固碳,虽然人工鱼礁也可以固碳,但是目前处于研究阶段,至于后期怎么去维护、运营、发挥人工鱼礁固碳的实际效应,目前仍在进一步探索。
为了更好地调研将海洋牧场与双碳政策结合在一起的可实施性,实践队队员前往金沙海洋牧场,通过实地观察,实践队发现西海岸新区的海洋牧场主要以渔业养殖增护为主,其固碳发展模式都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开展实体的工作。现在只是论证了在海洋牧场中投放贝类、藻类有固碳的作用,但是如何评判固碳标准、如何确切计算其中的碳排放与碳吸收,这些问题还未得到解决。除此之外,实践队员还走访了金沙海洋牧场的主要负责人,了解到他们没有进行藻类养殖,依靠近海中的天然海藻为人工鱼礁提供生活环境,主要进行价值高的海产品的养殖,比如海参,鲍鱼以及一些贝类,不涉及藻类养殖。
在此之后,实践队去到鲁海丰海洋牧场,负责人谈道,海洋牧场并未进行大规模的藻类养殖,他们了解到了贝藻类养殖在海洋碳汇方面的巨大效益,但是目前还在研究阶段段,没有实行开来,目前牧场主要还是生态旅游观光类型的。据了解,海洋发展局对于蓝碳(海洋碳汇)目标都会写在规划里,日后大力发展蓝碳是一个必要趋势,但是如何发展一些具体的项目还在处于探索阶段。
24日实践队成员再次拜访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发展局。此次调研中,成员特地访问了海洋委办公室的许崇豪科长。对于海洋牧场中的贝类固碳,许科长介绍道:不同贝类对于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排放机制都不同,由于西海岸的自然条件限制,藻类养殖不易进行,所以西海岸的海洋牧场一般以投放人工鱼礁为主,还有深海网箱养殖为辅,主要为鱼类养殖提供一个良好的栖息地和生境,并未重点考虑其生态效益。
对于碳汇渔业,实践队成员也询问了许科长。许科长则认为:碳汇渔业中的碳被吸收后经过打捞会再次转移到陆地上,并不能达到长时间的固碳减排效果。“网上应该有这方面的具体标准,你可以去看看。”科长补充道。
带着对于碳汇渔业固碳箭牌效果的疑惑,成员从贝类增养殖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负责人刘志刚那里了解到,贝藻类等海洋养殖生物移出水体之后,其组织中的碳经过食用会循环回到大气中,但由其产生的碳排放相比于其碳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本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对碳汇渔业有了更加全面的认知,由于碳汇渔业还在研究阶段,加之在青岛普及力度欠缺,大部分人对其概念还存在误区,因此发展碳汇渔业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此次调研有利于团队深入把握目前我国碳汇渔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进而促进团队探索碳交易方法学等新兴领域,助力团队寻找蓝碳在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平衡点,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等综合效益最大化,争做服务“蓝色碳汇”的重要践行者和推动者,为加快推进生态渔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202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