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红色经典,传承革命经典
回首往昔峥嵘岁月,眺望那嘉兴南湖红船上冉冉升起的红星,感慨那数万人艰难困苦的长征之路,惋惜那战场上英勇无畏,奋勇杀敌的将士们,庆祝那国家繁盛,百姓安康时代的到来。百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断向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去努力。少年强,则国强,新时代对青年也提出了更高得要求,这也就更加需要新一代的青年明确自己为国家复兴的重担。正值中国共青团建团百年之际,2022年7月29日河南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所创建的致力于寻找和发扬革命精神与红色历史的“寻路”社团奔赴河南省安阳市来慰问革命老党员,参观红旗渠纪念馆、革命烈士陵园,为发扬红色文化做出新时代青年的一份贡献。
团队成员在听李晚秋奶奶讲革命故事
慰问革命老党员李晚秋
李晚秋奶奶1970年入伍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转业到安阳,9年的军旅生涯铸就了她钢铁一般的意志,入党的誓言造就了她一生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和为民为国甘愿奉献的精神。“祖国需要咱们,咱们就去干,干什么事都认真干,不干就不干,干就要把它干好”这是李晚秋奶奶用一生所践行的铭言。早在李晚秋奶奶年少时,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许多项目才刚刚启动,国家需要大量的人力来建设,一心为国的她下学后和同学们勤工俭学,毫不犹豫地支援到国家的建设中去,修铁路、挖电场水渠。也正是有无数个像李晚秋奶奶这样吃苦耐劳,为祖国无私奉献的人投身于祖国的建设事业中去,中国才能有如今的模样,华夏才会有美好的未来。
团队成员参观红旗渠纪念馆
“一渠绕群山,精神动天下”。上世纪60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绝壁穿石,挖渠千里,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插在太行之巅。红旗渠的建造可谓是历经千辛万苦,是无数勇士用汗水、鲜血、甚至是生命所筑建的一条“人工天河”。红旗渠从1960年开始动工,历经10年,穿越1500多公里,削平了1250多个山头,打通了211个隧道,挖土石1818多万平方米。社团成员在参观红旗渠红色教育基地时无不为这惊人的数字所感叹,又被千千万万红旗渠修建者的精神所折服。红旗渠开工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国际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封锁、制裁我国。
团队成员在红旗渠青年洞合影
林县人民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毅然决然地启动红旗渠项目,“流自己的汗,干自己的事”,充分体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气概。红旗渠的顺利完工,结束了林县人民一直缺水盼水的历史,为提高群众生活和发展工农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解决了全县人畜吃水困难,而且把大部农田变成了水浇地,为农业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为逐步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城镇化奠定了基础。中国人民用他们的双手创造出了这“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再次向世界证明了中国强大和我们实现复兴的决心。
红旗渠精神是我们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红旗渠的建造,是我们不畏艰险,敢于挑战自然的历史见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旗渠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历久弥新,永远不会过时”。红旗渠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一道构成伟大的中国精神。正是有了这些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中国才会顺应时代越来越好,国家才会逐渐繁荣兴盛。我们要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以奋斗实干和履职担当,让红旗渠精神焕发时代风采,彰显时代价值。
参观烈士陵园
为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英烈精神,社团成员前往南阳烈士陵园进行参观。在豫北战役中,无数解放军奋勇杀敌,用自己的身躯抵挡敌人的进攻,壮烈牺牲在前线。时光荏苒,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虽然硝烟早已散去,烽火已然成为记忆,但无名烈士的功勋万古流芳。
实践队员们在参观瞻仰中不仅领略到革命烈士“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精神,感受了“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的革命气概,更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时,传承革命精神,赓续红色血脉,鼓舞迈向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精气神。先烈们的献身精神是民族灵魂的集中体现,是教育和激励后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让我们牢记烈士遗愿,踏着烈士足迹,为建设美好的新中国建功立业。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岁月流逝 ,精神赓续。红旗渠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接续奋斗,在新征程上创造更多不凡业绩。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98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