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合肥工业大学“广德四合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报告

来源:合肥工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作者:张培僧

合肥工业大学“广德四合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调研报告

摘要:

2022年7月15日,合肥工业大学暑期个人返乡实践赴宣城广德四合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调研团队走入广德市四合乡间,正式开展调研活动。本次活动旨在深入挖掘四合乡间的多种非遗文化,通过观看非遗宣传片、寻访非遗传承人等方式深入了解四合乡间的非遗民俗,体悟其中的大国工匠精神,传承百代匠心。7月17日上午,实践团队成员在四合乡中心小学拜访了竹篾编织技艺传承人李师傅,在李师傅的教导下体验、学习竹篾编织技艺。7月18日上午,团队成员来到四合乡政府会议室,观看四合乡非遗文化相关短片。之后,“火狮灯”传承人、手工编织传承人一同来到会场,团队成员与其展开座谈。

关键词:四合乡、非遗文化、红色文化、传承

指导老师:李新旺、祁高飞

团队成员:许文徽、张培僧、李阳、包力维、毕欣玥、刘宇航、周殿浩、余奕城、冯云飞、崔海洋

一、团队主题

寻访非遗文化,品味厚蕴广德

二、活动时间

7月15日-7月18日

三、团队介绍

(一)指导老师

李新旺: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计算机与信息系辅导员

祁高飞:合肥工业大学文法学院讲师

(二)团队成员

许文徽:计算机与信息系学生会干事,书法社准社长,班级文体委员,具有丰富的社团活动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是本次三下乡团队的领队,负责各个队员的管理,任务分配,指导老师的对接等。为人和善,易相处沟通,可以妥善处理团队之间的各种问题。

张培僧:电子实验室社团成员,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1-1班班长,主持一项国家级大学生创业项目。综合素质强,规划能力高,性格开朗乐观,细心严谨,对团队的实践提出诸多建设性建议,能够很好协调统筹好各个队员的工作。

包力维: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21-1班副班长,入党积极分子,成绩优异,在大一上学期专业排名第一,为人稳重,看待问题角度全面,工作勤奋踏实,乐于助人,是团队的工作的好帮手。

李阳:共青团员,成绩优异,为人谦虚和善,在有很强的理科思维的同时,也兼具良好的文笔,善于表达沟通,为人严谨,容易相处,乐于助人,时常能快速发现问题所在,为团队提供针对性建议,有力推动实践活动的进行。

毕欣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1-3班班长,入党积极分子,有丰富的社团经验和文艺比赛参赛经验,获得过校园诗词大赛二等奖,擅长写作,诗歌创作,演讲朗诵等,为人性格开朗大方,观察细致,文笔优美,是团队里的文艺担当。

刘宇航:共青团员,成绩优异,勤奋踏实,可以高效的完成团队布置的各项工作,热爱集体,勇于担当,甘于奉献,性格沉稳,善思,易于相处,善于倾听,为团队建设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周殿浩:共青团员,成绩优异,性格开朗,积极参与班级里各项活动,为班级建设建言献策,擅长摄影,拍照技术较高,是团队里的记录员,为团队后期材料整理提供材料。

余奕城:共青团员,班级心理委员,成绩优异,认真负责,有担当,经常参与班级里的各种事务,有管理经验,性格开朗,喜欢运动。

冯云飞:校学生会宣传部干部,共青团员,有丰富的社团经历,参与记录过校园多场活动,擅长摄影拍照,在学生会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学校的公众号上多次发表过摄影和文案作品,性格友好,易于沟通协调,有事情有自己的看法。

崔海洋:学校大艺团干部,擅长主持,有丰富的舞台经验和主持经验,同样也擅长摄影,为人开朗,温和,好问笃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浓厚的兴趣,观察能力强,有责任心。

我队共10位同学,团队中大家都互相了解彼此的特长、优缺点,可在团队合作中扬长避短,使个人优势得到最好的发挥。队员们有极强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组织此次活动前期工作的过程中,大家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各抒己见、互相交流,最终探讨出开展活动的最佳方案。

四、活动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的活态流变。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是中华文脉的薪火延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最佳体现,更是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进入新时代,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让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科技、新观念层出不穷,使得有些传统技艺失去了传承、发展的空间。因此,对于非遗保护而言,要在不破坏非遗生态的前提下实现非遗的创新发展,结合时代发展,“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的,要“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可以说,创新与转化是对非遗的最好传承。

狮灯头、马灯尾、龙灯身,这个造型奇特的小火狮是四合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狮灯”,每到节庆日,都会热热闹闹的出现在群众晚会的舞台上,深受居民和游客的喜爱。像火狮灯这样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四合乡还有很多,大板龙、江南小调、地花鼓……为了进一步加大对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的弘扬、传承和发展,四合乡不断创建举措,激发非遗新活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合乡多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留在四合发展,而是选择到更加有前景的城市打拼,同时非遗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不尽如人意。这就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更是在不断减少。保护非遗文化,解决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刻不容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小队来到了广德市四合乡,打算在对四合乡的非遗文化进行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传承与保护,发扬。

五、活动开展情况

(一)活动开展情况

团队通过采用搜集资料、发放调查问卷、参观相关纪念馆(如:英烈山纪念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红色家风记忆馆)、学习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体验手工编织技艺、观看“大板龙”、民歌视频)等多种形式,深入开展活动,感悟红色文化;后期通过制作此次参观纪念馆和学习手工编织技艺的纪录片来深入挖掘乡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问题;撰写相关的新闻稿来扩大此次个人返家乡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和宣传力度。7月15日-7月19日,团队在宣城广德四合乡镇参观了多种纪念馆和学习体验了手工编织技艺,积累了大量素材,为丰富四合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资料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图1 体验手工编织技艺

(二)宣传情况

活动前期,发放了广德三下乡非遗调查问卷。投稿情况:“传承红色精神 迎接二十大”系列红色文化原创作品征集活动文稿3篇、视频2份;大学生网报文稿3篇;安青网文稿1篇;个人抖音账号视频3份。共成功投稿9次,问卷调查一份。其中,调查问卷收回有效答卷100份,得到了较为广泛和准确的数据。

图2 “传承红色精神 迎接二十大”系列红色文化原创作品征集汇总表

图3 大学生网报投稿

图4 安青网投稿

(三)实效情况

活动期间,队员们通过访谈,开展研讨会等形式,与四合乡团委、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取得联系,通过层层筛选,收集到丰富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信息,活动开展期间,我队走访了宏祥丝绸厂、英烈山纪念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红色家风记忆馆等地,探访了‘火狮灯’和编织工艺的两位传承人,并在两位老前辈的指导下实践手工编织技艺,从而深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5 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合照

(四)成果情况

1.通过整理照片、音视频材料可知,团队先后参观了宏祥丝绸厂、英烈山纪念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红色家风记忆馆等地。

2.共收获实践日志和实践感悟心得共5份。

3.受到对接单位的大力支持,帮助我们联系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并在老前辈的指导下学会了手工编织技艺。

4.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的三下乡活动中,通过让团队成员们参观宏祥丝绸厂、英烈山纪念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红色家风记忆馆等地,达到了让我们深深领悟老一辈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懂得当代大学生要为 中华崛起而读书、实现明晰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的实践目的。

5.本次的暑期社会实践中,通过走访非遗文化的传承人,与他们进行近距离的交流接触,聆听他们所了解的非遗文化,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与渊源,通过制作视频,用大众媒体的方式让人们更加直接明了地接触四合乡的非遗文化。最后,将获取的故事及相关材料以调研报告的形式发布呈现采访结果,实现把四合文化弘扬至全国各地的实践目的。

6.在暑期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对相关文字、照片、录音、视频集锦,制作一部反映四合乡故事、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宣扬红色文化遗址的纪录片,让社会上更多的人关注了解四合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当地红色文化,扩大四合乡关注面,利用网络新媒体将其发扬光大。

六、前期准备工作

为了此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我们团队进行了非常详细的准备工作。

1.与四合乡的团委取得联系,提前了解四合乡的总体概况。

2.走访了四合乡团委、乡政府等相关部门。

3.与四合乡的团委取得联系,并在四合乡小学展开研讨以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情况。

4.与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取得联系,了解非遗文化的历史与渊源,为我们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5.团队内进行明确的分工,经过团队内的商讨,我们一致决定将团队划分为摄影组、访谈组、视频剪辑组和记录组四个小组,分别负责各自的任务,为社会实践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证。

七、实践内容

(一)春蚕丝方尽,宏祥情自来——丝绸厂

7月15日,是我们来到四合乡集镇的第一天,这天下午我们首先去参观的就是安徽宏祥丝绸有限公司的产品展览馆。

安徽宏祥丝绸有限公司位于四合乡焦村村,创建于1997年,近十年来的发展,现有员工600人,拥有蚕茧收烘、缫丝生产、真丝织绸一条龙生产经营。200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000万元,上缴国家税金近200万元,全年共发放职工工资400余万元。

图6 宏祥丝绸厂牌匾

跟随大部队进入展览馆,五色斑斓的丝织品首先跃入眼帘。忍不住上前凑近去看,丝质围巾在展杆上悬垂飘逸,真丝的家居睡衣在展示柜灯光的照射下展现出奢华的光泽感,还有以青色丝绸铺就的扇面,各式各样的丝质产品让我们目不暇接。

图7 丝绸围巾

跟随着展馆的讲解人员,我们在展馆中看到从古代丝绸之路到如今习总书记提出的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历史文化,从发展篇中了解了缫丝分厂和丝织分厂的工艺流程,从荣誉篇中更全面的认识了一个深受消费者喜爱的安徽省著名商标。

图8 丝绸厂荣誉

参观完展品馆,我们又跟随另一名讲解人深入工厂,深入地了解从一只蚕茧到丝绸诞生的辛勤过程。

刚一进入车间,机器巨大的运作声冲击着我们的耳朵。四五张长长的蚕茧运输带两侧女工们相对而坐 ,低着头,眼睛紧盯蚕茧,双手不停的拨动,以便筛选出品质优良的蚕茧,装箱运输到下一个厂间。

图9 工人分拣蚕茧

穿入一段转弯的走廊,我们进入了另一个厂间,更巨大的机器声和扑面而来的热浪让我们缓了一会儿才渐渐的适应。这里的蚕茧每三十个左右被分成一份框在一起,泡在水里,在机器的运作下被抽出细丝。又被细分为八个一份,将细丝拧成一股,向上被抽出,顺着机器的细铁钩经过四个滚轴聚集。机器旁边站着年轻的女工时不时伸手调整分开的丝再并在一起。蚕茧从厚厚的一层乳白色逐渐抽丝变成薄薄的透明外衣,透出了里面蚕蛹。

图10 抽丝

“到这一步,当丝被抽完,里面的蚕蛹一般怎么处理啊?”我问。

“里面的蚕蛹很多被饭店买走,做成菜吃,我们自己也会吃。”年轻的女工回答。从水中拿出一只将被抽完丝的蚕茧,剥开给我们展示。

图11 蚕蛹

每一台机器的拐角处都有一名年纪大一些的女工,我看到她的手被泡的发白发皱。

“不能用一下手套吗?您的手这样损伤应该很大吧。”

“用手套不习惯也不方便,我这样都习惯了。”女工带有乡音回答道。

“为什么这里的丝比下面地方的粗这么多?”

“这个是废丝和下面的不一样,下面的可以用来蚕丝被,做丝巾。”

“那这个是不可以使用了吗?”

“不是的,整个蚕茧全身都是宝,全部可以利用,废丝可以做成丝棉,也能拿出去卖。”

“您为什么做这个步骤,下面对于手的损伤比这里小很多吧?”

“我年纪大了,眼神不好,下面年轻人才能看见小细丝去摸到,我看不到,只能做这个。”

图12 抽丝机床

远离机器有一张桌子,上面是签到和值班表。一位女工走过来,拿起水杯喝水。

“您们的工作时间是怎么安排的?一天一共工作多长时间?”

“早上七点半到晚上四点,中午有半个小时休息,一天工作八个半小时。”

“只有半个小时,那这个时间够吃中午饭吗?”

“够了,咱家都在这里不远,能回家吃上饭。”

“咱这里的工人都是本地的吧 ?”

“对,都是咱自己乡里的人,年轻的男的劳动力一般都出去打工了,我们虽然有年纪大的,但是也能在家里离不远挣点钱。”

“那还挺好的啊,提供了这么多的就业岗位。”

“对,还可以自己挣一些钱。”

图13 抽丝机床

在厂间的墙壁上我们看到了张贴的通知。

图14 厂房墙壁上贴的通知

在参观和女工交谈的过程中我们看到这个企业自觉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举动,它所创造的不仅仅是经济效益更是一种良好的社会效益。参观整个缫丝、丝织的流程,我们涉及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学习到很多有趣的知识,拓展了我们看事情的角度与深度,对我们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实践。

(二)英烈魂归处,青山埋忠骨——英烈山纪念馆

七月十六日上午,我们前往位于广德柏垫镇姚村境内的英烈山纪念馆,瞻仰了英雄的光辉事迹。

英烈山纪念馆介绍

英烈山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广德市柏垫镇,是由航空工业、中国电科与安徽广德市三方共同建设的纪念馆。英烈山纪念馆建筑总面积1218平方米,高三层,一、二层为航空国防展厅,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培训讲习室,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开展教育教学。英烈山纪念馆的建设,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展出内容英烈山纪念馆为航空人、电科人及社会各界提供了重温英雄故事、致敬英雄事业的庄重场所,更是我们铭记历史、激励后人,传承英雄精神,传播航空文化的又一阵地。

背景:

一直以来,因美国以及欧盟等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武器禁运和阻挠,其中包括中国缺乏的预警机技术,中国空军在预警机方面长期处于真空状态。预警机拥有整套远程警戒雷达系统,可以监测海上及空中的目标,并指挥己方飞机作战,在空中作战中起到指挥部的作用,一位军事专家曾给出推断:“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好的预警机,即使战机数量只有对手的一半,也一样可以赢得战争”。空警-200便是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代预警机之一,许多科学家为了空警-200的升空投入了自己的心血。

2006年6月3日,一架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空警-200在执行任务途中,于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为了避免对平原的村落造成伤害,机组人员驾驶飞机驶向了半山腰,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其造成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机上的40人中除5人为试飞员和一名通讯员外,其他人员均为电子专家,其中还有两位将军级高级工程师,他们牺牲在了中国军机发展的道路上。

一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写给英雄们的赞歌,在一楼的大厅,一组浮雕描绘出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长眠于这青山中的英雄们以及他们的故事。

图15 一楼大厅英雄赋

讲解员引导我们进入放映厅,为我们播放了相关的纪录片。在纪录片中我们更加详细的了解到了英烈们的事迹。其中陈秋华烈士,是合肥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的优秀毕业生,是合工大历史上最优秀的学生会主席,毕业后来到中国电科第三十八研究所工作,立志献身国防事业,后参与到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中,恪尽职守,不畏艰险,为空警-200预警机的研制和列装转战漠北江南,仅2005年5月至2006年6月的370余天,就有307天在外出差,执行飞行任务近百架次,飞行时间超过400小时;严于律己,公而忘私,新婚第四天便告别妻子奔赴千里外的试验场。在失事的飞机上还有许多像陈秋华前辈这样的青年才俊,他们告别父母家庭,全身心的投入到国防建设中去,他们带着满腔热血,怀揣报国之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诠释了对初心使命的坚守,表达了对党和国家的担当。

随后我们跟随讲解员遍览了浮雕,感受中国国防的蓬勃发展,英雄们的努力也在这幅画卷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我们走上二楼,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英雄们的遗物,这些遗物来自英雄们家属与朋友的捐赠,讲解员向我们依次介绍这些英烈们,墙上,是英烈们的遗照,看着这些年轻而又坚毅的面庞,令人惋惜。英雄们走在了中国国防发展的路上,他们将生命融进祖国的山河,将信念送上祖国的天空,后人沿着英雄的足迹,推动着中国国防事业走向一个又一个新阶段。

“有一个英雄的团队,已经长眠于中国广德市境内,应有翠竹肃立,守望露珠殷红。他们是谁?如何成为众望所归?谁者能够告慰英灵?曾经有前辈们的壮举,已经成为共和国奠基时代的丰碑,那就是,拨开乌云见蓝天,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征程上,太阳,开始拥抱人民。有一个英雄的团队,接过前辈们的火炬,这就是,拨开蓝天见寰宇。将一个蔚蓝色事业进行到底。继承着共和国使命,向着无限辽阔的前方,翱翔!在蔚蓝色的深空里,必定能见到大爱无疆!有一个英雄的团队,永远活在,英烈山上那一声惊雷里,音容笑貌,风雨如洗。英雄去矣意徘徊,敢有雷霆动地哀。”

英烈山纪念馆前一首《英雄赋》,说尽祖国人民对英烈们的崇敬与悼念。7月16日,我们团队来到了这片承载着无限哀痛的土地上,访故地,悼忠魂。

图16 团队成员阅读《英雄赋》

晓沉痛历史,共万人同悼

走进英烈山纪念馆,讲解员开始给我们讲解英烈山“六·三空难”的历史。

安徽广德六·三空难发生在2006年6月3日,一架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空警-200预警机在执行任务途中,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坠毁,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

飞机在当日约13时30分从安徽肥东军用机场起飞,在飞抵柏垫镇姚村上空时,因突发故障需紧急迫降。军机尝试寻找迫降地点,然而这一带重峦叠嶂、千峰矗立,稍有平地的地方都有零散的村落,若在这里降落势必会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为了避免伤及当地百姓,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在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军机上的烈士们英勇无畏,毅然选择转身向姚村的山间急冲而去,最终军机不幸在一座海拔252.4米的山腰坠毁,机上40名成员全部以身殉职。

空难发生后,广德县县委、县政府和县人武部共组织了5600人次和部队官兵对空难现场进行搜索,最终发现了烈士们的尸体。

这起空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在此次空难中壮烈牺牲的烈士都是中国军机研发的精英。机上40人中除5人为试飞员和1名通讯员外,其他人员均为电子专家,其中还有两位将军级高级工程师。

图17 讲解员正在讲述空难历史

空难已经发生,悼念从未终止。

2006年6月4日,也就是空难发生的第二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发出唁电,对空难中罹难人员表示深切哀悼,并向遇难者家属表示慰问。唁电中指出,遇难人员牢记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不畏艰难,恪尽职守,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的英名和功绩,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之后,为了纪念烈士,当地政府将“六·三”空难失事地命名为英烈山,并在山旁修建了英烈纪念馆——正是我们所参观的这一座。

在纪念馆内,我们不仅能看到开篇提及的一首《英雄赋》,还能看到一面纪念浮雕,浮雕上绘声绘色地雕刻出了中国航天的发展史。

图18 纪念浮雕

社会各界对于烈士们的怀念也从未停歇。从2006年开始,工业部门和部队多次在英烈山附近组织集会、告慰英灵,也陆续有大学生、旅客前来缅怀、悼念。

英雄已去,终是四海同悲,天地共哀;忠魂长眠,定可青史留名,流芳万年。

观烈士短片,初识赋中人

在观看完纪念馆一楼的纪念浮雕及相关文字介绍之后,我们团队成员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走进了厅旁的放映室。在这里,我们观看了与各烈士相关的短视频、纪念短片,通过这种方式,初识《英雄赋》中人。

图19 众人观看相关影像

秦澎烈士,是牺牲英烈中年龄最小的烈士。24岁,风华正茂,却已在航空领域大有作为。初婚两月的他,带着新婚妻子的不舍与父母的牵挂,毅然奔赴实验场地。在广德的青山之中,秦澎,这个充满朝气、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永远定格成了一张黑白色照片。他的母亲,在他去世后不久,也累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他们为祖国的发展与繁荣奉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是生命,他们的事迹将会始终被祖国、被人民所铭记。

李正权烈士,来自四川乐山的一个小村落。他质朴、踏实、能干,深受同事们的喜欢与信赖。或许是因为天妒英才,2006年6月3日,大山失去了他的儿子。警车长鸣,笛声呜咽,划破小村的宁静,警员们满怀伤痛地敲开烈士的家门。年迈的母亲跌坐在门旁,泪水满颊……她的儿子是为国家走的,忠魂烈烈,万古流芳。

陈秋华烈士,在很多人看来,是最具前途的年轻人。他从小便学习优异,是“安徽省三好学生”,是合肥工业大学最优秀的学生会主席,也曾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表彰。工作之后,他始终勤勤恳恳、呕心沥血,为祖国航天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甘洒热血写春秋,愿沥赤胆誉中华”,陈秋华烈士,无愧于这副挽联,无愧于华夏。

六·三空难遇难烈士,40位学者、精英,都是和他们一样不可多得的航空人才,他们的背后,也都有一段段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在放映厅放映的纪念视频里,我们看见了烈士们的音容笑貌,六三空难遇难烈士,于我们而言,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的名字,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

我们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能够心情平静地走出这间放映室。

看旧像遗物,知当时故事

走上英烈山纪念馆二楼,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墙壁上挂着的一排烈士遗像。遗像上的烈士们面带笑容,就连眼神里也满是真切的笑意。当我与那双笑眼对视的刹那,恍惚之间,仿佛所有的苦难从未发生,仿佛像上之人就完好无损地站在我的对面。回神的瞬间,我不由自主红了眼眶。环顾四周,我发现团队的成员们也都神情凝重,这一刻,所有人彼此共情。

二楼的展厅内陈列着众多烈士遗物。奖状、眼镜、手表、笔记……一件件物品躺在展示橱柜里,静默地守护着它们与烈士的故事。

一块手表,陪伴着许天祥烈士度过了无数个潜心钻研的夜晚,走过了无数个为国奋斗的春秋。没有人知道,这块手表见证过航天史上多少伟绩的诞生。当世人见到它时,它已经被摔断裂,满是血迹地躺在英烈山间、躺在烈士的忠骨旁。于是它被满心伤痛的村民们捡起、洗净,最终被摆放在了这座纪念馆里,供一代代后世人观瞻。

一张涂涂改改的书信纸,歪歪扭扭地写着:“亲爱的爸爸 您好!工作忙吗?身体好吗? 我们已经开学了,又换了新老师,老师把班上的yaoshi给我了。我把学习情况向你汇报一下。我上课的时候有时好,有时坏。我七点十五分上学,作业能按时完成,上课不能积极发yan,家里听妈妈的话,妈妈工作很忙。希望你快回来。 你的儿子:秦澎 9月20日”这是烈士童年时期最稚嫩的语言。这是一份记录了烈士的成长、颇有意义的纸张,可当空难发生之后,斯人逝去,这张纸和纸上的文字也失去了它本该有的灵魂。

来往信件,向我们展示了烈士生前与父母间的对话,让我们深感于这一份深情与孝心;一本厚日记本,密密麻麻记载了烈士生前的工作与生活,从中我们窥见烈士对航天事业的热爱和对祖国的衷心;数份不同年龄段获得的奖状,生动诠释了烈士“从小优秀到大”的精英形象,这份卓越与优秀令我们敬佩、赞叹……

一件件遗物,带我们走进烈士们的生活,在那些平凡却又不平凡的日子里,烈士们是精益求精的学者精英,是无私奉献的爱国者、中共党员,同时也是父母心中最挂念的儿子,是儿女最依赖的父亲……

他们曾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他们曾经拥有过这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他们曾经可以度过一个完美、幸福的人生。

可惜,所有的一切都在2006年6月3日那一天戛然而止。

图20 烈士遗物

在纪念馆二楼参观的时候,讲解员一直在讲述着烈士相关的故事。她说起有位烈士牺牲的时候,他的女儿即将参加高考。当时的大家害怕影响到女儿的高考,硬生生将消息瞒下来,直到高考结束之后才将这个噩耗告诉了女儿。我们很难想象,这位可怜的姑娘在高考结束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是何等的悲伤与痛苦,是如何如何地绝望。

烈士们的亲属在事故发生后也曾多次来到英烈山与英烈山纪念馆。每一次来到这里,烈士的妈妈总是哭得泣不成声。旧时的故友们也曾来到此地缅怀、悼念自己曾经的战友、朋友。每一次都是满心伤痛、痛苦不已。

纪念馆二楼有一个专门摆放亲友悼念书的展柜。2007年,2008年,2010年,2020年……在烈士们遇难后的每一年,都有他们旧时的亲人、朋友,为烈士们写下一句句真切的悼念。

忠魂逝去,最苦的莫过于至交亲朋。

叹军机发展,感国之愈强

走进航空展厅,抬眼是模拟星光,四周尽是各种各样的军机模型。

讲解员说,六三空难发生时,烈士们乘坐的飞机正是中国空警-200型预警机。当时该种预警机处于最终研发阶段,烈士们正在进行第二次试飞。不幸的是,试飞过程中飞机突发故障,机上40人全部遇难。

在六三空难发生之后,中国陕西飞机制造公司加快了研制中国空警-200型预警机的步伐。为解决飞行安全问题,中国军方积极与乌克兰安东诺夫设计局进行了合作。在改进空警-200的过程中,研究人员更换了新型座舱玻璃除霜系统和新型机组成员紧急情况告警装置。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飞机的飞行安全性能。

在烈士们逝去后的这些年里,中国航天军工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陕飞积极开拓国际军贸市场,研发了ZDK-03型预警机。该型预警机于2010年11月10首飞、2012年10月31日通过技术鉴定,2011年11月交付国外用户,实现了我国预警机的首次出口。同时,证明了运8平台完全适合背负式圆盘的天线布局形式,为空警500的研制积累了经验。

自2010年开始,航空人把预警机研制的注意力集中在了“进阶、升级、打怪”上:所谓“进阶”“升级”指的就是通过对空警200预警机的改进,换装新型数字列阵相控阵预警雷达,对任务电子及载机各系统减重、增能,开发研制新型预警机——空警500;而“打怪”则是克服研制道路上的诸多“拦路虎”。

空警500最终横空出世。空警500预警机是我国第一型完全独立自主的高性能预警机装备,实现了“小平台、大预警、高性能、新一代”的研制目标,解决了国产化规模装备的发展困境,实现了国产预警机升级换代,标志着国产预警机研制技术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

发展仍在继续。一代代航天人继承着烈士们的梦想与志向,推动中国航天军工发展一步步走上新的台阶。

我相信,凭借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呕心沥血的付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航天一定会取得更多伟大的成就,中国一定会更加繁荣、更加强盛,如巨龙一般,屹立在世界东方。

图21 展厅军机模型

承烈士之愿,立报国之志

走出英烈山纪念馆的大家,仍然被在纪念馆中的所见所闻震撼着。

英雄团队终其一生都在为祖国航空事业奋斗不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树立了航空史上奠基时代的不朽丰碑。哀兮,痛兮,烈烈英魂归沉寂;思兮,盼兮,愿以此身承此志!

回首中华漫漫征途,有无数忠魂长归尘土。千千万春闺梦里人,终成为无定河边骨。身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应传承英雄的红色基因,继承忠烈遗志,以报国作为我们终身奋斗的目标,始终心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主义情怀,呕心沥血阅诗书,鞠躬尽瘁报国恩。

历史又一次翻开新的篇章,崭新的时代由我们接下英烈们的接力棒。来时风雨凄凄枯骨成路,前方征程遥遥你我同去。我们将带着在英烈山纪念馆的这份震撼,始终心怀一颗炽热的报国心,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图22 纪念馆内“继往开来”标语

附:团队成员参观完英烈山纪念馆后创作诗篇《风落左肩》

风落左肩

驻足于皖南英烈山下

从十六年前吹来了红色的风

风落在我的肩头

英烈们在风起处 遥望我和这个时空

(一)溯回

那一年 预警机在此失事

英烈罹难 青山处处埋忠骨

那一年 举国同悲 天地共哀

千万份悼念 遥寄英烈魂归处

忠烈的故事

是一场生死为国的梦

英烈们生 是为国为党而生

他们放下所有个人的爱恨

呕心沥血 砥砺前行

在祖国航空事业上书写青春

英烈们死 是为国为党而死

他们燃烧尽所有的能量

虽归于尘土

却仍旧守望着祖国的山河万丈

他们为人民做出的贡献 造福世间

他们可歌可泣的红色精神 代代流传

他们 虽死犹生 他们 流芳千年

昔有杨柳轻飏 直上重霄九

而今嫦娥也应再舒袖

问询吴刚 且捧当年桂花酒

(二)对话

抬起头 仰望一片青翠的英烈山

仿佛有无数忠魂在与我对话

他们在问 问祖国当今的发展与形况

他们在等 等一个更加繁荣的华夏

我说

江山代有才人出 各领风骚兴国

今之中华 昌平繁荣 更具大国气魄

我说

风流人物看今朝 史书尚未着墨

今之少年 承君遗志 定领中华有所作

风之来处

我仿佛看见英烈们点了点头

倏地 一个声音叩问我的灵魂

“你呢?”

……我呢?

红色的风落在我的左肩

在离心最近的位置上

我伸出手 缓慢而郑重地

压了压肩膀

风儿顺势落入心房

(三)品原味四合,访厚蕴广德——家风家训馆、乡贤馆

家风家训馆

7月18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四合乡家风家训馆,该馆坐落于耿村村。据悉,该馆由一座明清古宅改造而成,古色古香中包含着徽派建筑的韵味。

图23 家风家训馆天井

馆内展示了耿焦刘裘四大姓氏传承下来的家训,同时也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渊源与祖训。当看到那一条条家训时,一种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四合乡前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蕴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在一条条家训的熏陶下,四合乡辈出人才,有着英才学子与报国英雄。当来到私塾区时,耳边仿佛响起来朗朗读书声,仿佛置身其中,让人在燥热的夏天感受到了一份平静。这是四合乡前辈们学习,做学问的地方。

图24 私塾复原展示区

四合乡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家风家训馆的存在让更多的四合人民从这些传统家风家训的光芒中汲取道德精神力量,从我做起,从家做起,从平凡事做起,自觉传承优秀家风,树立“家国情怀”,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四合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精神支撑。

乡贤馆

7月18日下午,我们参观了四合乡乡贤馆。该馆坐落于宏霞村,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遐嵩古建筑群第中恩雨宅改建而成。

图25 乡贤馆正门

乡贤馆整理了四合乡耿、焦、刘、裘四大姓氏的历史变迁,当地乡贤和人物事迹,以及由此衍生的独具四合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乡贤文化对四合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以乡贤为楷模,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图26 乡贤馆大厅

“见贤思齐,仰圭璋而有地;挥毫兴颂,镂琬琰之无慙”。参观乡贤馆的过程中,我们对四合乡的认识又更加的深入。四合乡人杰地灵,除了家族家风、故里乡贤,还有荣耀乡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狮子、地花鼓、大板龙、江南小调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合人从历史的积淀中凝练出的精华,也是四合先辈从故乡带来的家乡记忆。四合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图27 学生参观照片

(四)匠心育非遗,丝竹编万物——手工编织

广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蕴藏着充满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感受广德魅力,领略非遗艺术。这一次我们走进的是高峰唐氏主编。唐氏竹编是广德颇具影响的一门传统生产技艺,以编织细腻、色泽光亮、造型精美而著称,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图28 竹编展品

广德盛产竹子,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称。竹篮编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时代,竹编在广德市全市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广德盛产竹子,素有“中国竹子之乡”的美称。竹篮编织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农耕经济时代,竹编在广德市全市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图29 竹编展品

这次的实践内容是由一位竹编手工技术精湛,德高望重的老爷爷带领我们进行的,在这次活动中,他教会我们如何用竹编编制一些简单的东西。

图30 传承人指导队员竹编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都收获颇多,不仅多学会了一项手工竹编的技能,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图31 传承人指导队员竹编

(五)集思献计策,非遗再发光——座谈会

四合乡文化非遗文化概述:

四合乡位于安徽省广德市南部,历来人文厚重,地域文化丰富多彩,拥有多项非遗项目。无论是造型奇特,生动有趣的火狮灯,雄壮威武,震撼人心的大板龙;还是构思巧妙,精美绝伦的竹编艺术品,亦或是婉转动听的江南小调。这些无不向我们展现了四合乡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合人民也为拥有这样的文化而骄傲与自豪。

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四合乡多数的年轻人大多不愿留在四合发展,而是选择到更加有前景的城市打拼,同时非遗文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还不尽如人意。这就导致非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非常大的困难,非遗文化的传承人更是在不断减少。保护非遗文化,解决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刻不容缓。

座谈会内容:

七月十八日的上午,我们的队员来到了四合乡人民政府,将与四合乡文娱书记,政府文旅干部以及两位非遗文化传承人一同探讨我们在四合乡的所见所闻,心中所感以及对于四合乡发展的建议与设想,并围绕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提出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

刚进入会议室,两位非遗文化传承人李师傅与万师傅早已在等候当中。他们分别是竹编技艺与火狮灯的传承人,如今已经年过古稀。但就是这样两位老人,毅然担负起了非遗文化传承的大任。

图32 座谈会

文化代代传,传统岂能丢

座谈会刚开始我们先邀请了竹编技艺的传承人李师傅进行发言。谈到竹编时,李师傅的话语中总是流露着一种简单而质朴的情感,他对竹编的热爱,对传承的责任与使命感始终令我们为之动容。在他眼中,竹编就像他的孩子一样,每一次编织都仿佛在和竹编对话,每一次的对话都能诞生出一个生动的艺术品,竹条不再冰冷,变得有血有肉。

图33 队员与竹编传承人交流

李师傅的发言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讲述了曾经在火车站的一段经历:李师傅在火车站候车时,看到一位比他还要年迈十岁的老人。也许是与竹编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让李师傅注意到了那位老人的行李中有一些竹编艺术品。李师傅热情地上前问候,想要欣赏那位老先生的竹编,老先生拿出了他的作品。李师傅一边欣赏这作品,一边感叹这竹编巧妙的手法,想要向这位老先生请教编制的技巧。但令人意外的是,老先生却只愿意出售他的竹编作品,并不愿意将编制的技巧传授给他。李师傅对此感到十分震惊,连忙问这位老先生的竹编编制技艺是否有传承人。老先生却说这是他赚钱的手艺,绝对不会传授给其他人。

听到这里,我也不由得感到惋惜,如果没有传承人,很快这项竹编技艺就会失传,那将会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种缺憾。李师傅当机立断,买下了这位老先生带的作品,并向老先生表示,自己的家里还有许多其他的竹编艺术品,如果老先生想要学习,可以无条件的全部教给他。老先生感到惊讶,自己的独家技术怎么能轻易传授给别人呢?李师傅向他解释道:“我们的竹编技艺不仅仅是一种赚钱的手段,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已久的文化,既然这项技艺传承到我们手中,就应该将他传承下去,如果这项技艺在我们手中失传了,那我们就是有罪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先生在李师傅的劝说下转变了自己的想法。一段时间之后,老先生独自来到了李师傅的家中。他们二人共同研究起竹编的技巧。分别的时候,李师傅叮嘱老先生一定要将他们的技术传承下去,莫让其在这一代失传。

李师傅的这一段经历,让我们看到了他在非遗文化传承方面的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一种崇敬的感情油然而生。李师傅也教过我们队员一些竹编的技巧。看到有同学对竹编感兴趣,李师傅也会感到非常高兴。在教学的过程中,他的耐心与热心也让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他对竹编的热爱。我们也为竹编技艺有这样的传承人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李师傅说完,万师傅也紧接着谈起火狮灯的传承。万师傅谈到在他很小的时候曾经看过几次火狮灯表演,映入眼帘的是锣鼓喧天爆竹鸣,狮子翻腾笑浪生的景象。“火狮”谐音“和事”,在很久以前四合人民为了调节两家矛盾创造了火狮,并传承到了现在,火狮灯早已刻进了四合的文化基因。而万师傅也因此爱上了火狮灯这样一项传统文化。

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在万师傅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火狮似乎出现的越来越少,在他中年的时候,早已看不到了火狮那活泼的身影。“火狮灯不能丢!”万师傅在心中暗下决心。凭借他自己的记忆,还原了一部分火狮的身影。但是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仍然和记忆中的有较大的差别。于是,万师傅开始四处拜访乡里的老人,耐心地向他们请教与火狮灯相关的内容。这些了解火狮灯的老人早已经年纪非常大,舞不动火狮了。但是每每与他们交谈,万师傅总能够在他们的话语中听出他们对火狮灯的热情。每次老人们手舞足蹈地向万师傅讲述火狮灯时,总流露着喜悦的情感。我想,这就是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拥有自己的文化无疑是一件非常值得自豪的事情,只要谈到自己的文化,一种归属感就会油然而生。

在万师傅的努力下,火狮呈现出了他当年的样貌,依然是那么的活脱,那么的充满生气。就像我们的文化一样,只要我们永远的传承下去,文化就会永远会保持生气。如今,竹编技艺和火狮灯技艺已经找到了部分年轻的传承人,虽然仍不能彻底改变非遗文化发展的现状,但是有这样的传承人在,我相信,我们的非遗文化会再次熠熠生辉。

在两位师傅的身上,有着非遗传承人独特的光辉。安然于无闻,执着于真知。不求功利,只求让我们中华文化的那一缕魂完整地传承下去。“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纵使年岁已高,但他们仍然能在非遗文化传承的工作上发光发热,贡献出巨大的力量。

谋发展,寻出路

座谈会中,政府文旅干部对于四合乡传统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一番概括。我们了解到四合乡政府近年来在非遗文化的传承方面投入了很多,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想了许多方法,但是成效依然不够显著。为了非遗文化的传承,四合乡政府开展了多次“非遗进校园”的活动,在校园内表演火狮灯,教孩子们编竹编,让孩子们“零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挑选其中对非遗文化非常感兴趣的孩子,教他们更多的技艺,希望将他们培养成为非遗文化传承人。同时,为了让非遗文化“走出去”,四合乡政府也在大力发展当地的旅游业,希望通过吸引游客来到四合乡,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四合,了解到四合文化,也希望有人能够爱上四合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四合乡政府也意识到网络的发展为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新的载体。曾经也通过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向世界各地的人展现了四合乡的文化。但是由于人手与资金不够,运营一个账号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终也没能够将这个计划贯彻下去。

图34 四合乡领导发言

从这一段发言中,我们看到了四合乡政府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所做的努力,也感受到了四合乡政府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决心。奈何文化的传承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需要让文化在潜移默化之中深入人心,需要让后代的人真正去热爱这项文化,文化的传承才得以延续。我们还谈到,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摆在非遗文化面前,就是如何让这项文化具有经济效益。

如果能够让非遗文化具有经济效益,那么必定会有更多的人会愿意去传承这项文化。有许多对于非遗文化十分热爱的年轻人迫于生存,只得放下对文化的传承,去更大的城市打拼。这是一件非常惋惜的事情。可见非遗文化的传承任重而道远。

谈感受,献计策

座谈会的最后,我们的队员也发表了自己在四合的感受以及关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建议。在这几日的实践活动中,我们也确实领略到了四合优美的风光,淳朴的民风与悠久深厚的文化底蕴。我眼中的四合就像一幅长长的画卷,这里有“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田园风光,有“浮云不共此山齐,山霭苍苍望转迷”的山水景致,更有跨越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历久弥新。在四合实践的这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队员深深的被四合的魅力所吸引。我们希望,四合政府能够逐步完善四合的旅游产业,并将旅游与四合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以此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四合,了解四合,爱上四合的文化。将非遗文化的经济效益发挥出来。我们也建议四合政府能够成立一个专门的运营团队,在互联网平台上将四合的魅力传播至全国。文化之于当代,在于传播,而在千秋,更在于传承。我们希望在李师傅与万师傅之后能有更多像他们这样的传承人。我们建议四合政府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传承人的团队,研究非遗文化以及其传播与传承。我们相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非遗文化定能重新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八、实践日志

(一)毕欣玥同学实践日志

7月15日:

山清水秀,有轻云浅淡;屋舍俨然,正岁月静好。今天,我们走进了山水环抱着的四合乡,正式开启在这座烟火小城里为期四天的探寻之旅。

当我第一次踏入四合乡间的小路,我看见了有说有笑的乡民、奔跑嬉闹的孩童,我看见了缓缓流淌的清河、河畔艳丽的花朵还有河上古色古香的小桥。远方如黛的山将这一方水土环绕起来,淳朴的乡民们悠然地生活在这一处风景秀丽的桃花源。

今天中午,我们入住四合乡中心小学学生宿舍,品尝了乡政府给我们送来的美味午餐,也深深被这座小城的热情好客所打动。正午的阳光热烈而美好,像四合乡乡亲给予我们的如火热情,也像我们来到这里展开调研的炽热初心。

下午的时候,大巴车带领我们来到了蚕丝厂,在这里,我们对焦村丝绸非遗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养蚕缫丝的技艺,从古至今,千古流传。在四合乡的蚕丝厂里,人工劳动与机器操作、古法与现代化相结合,既保留了古法缫丝的精妙之处,又节省了时间和体力。我们走进、走出一间又一间厂房,看到很多阿姨、婶婶在齐心协力地工作,看到机器与人工相互配合着完成一道道工序,不禁感叹: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在高温下仍然不辞辛苦地劳动,才有了一件件蚕丝精品的诞生,也正是因为有这样一座踏实、辛劳的蚕丝厂,才有了丝绸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在丝绸文化的展览厅内,展出了一件件精致的丝绸服饰和小物件。丝质衣裙的展示橱柜边,一块小黑板上写着“异域驼铃风雨路,汉唐气象大胸怀。”轻抚一件丝裙的衣袖,我仿佛触碰到盛唐长安的月光,仿佛听见丝绸之路上驼铃的轻响。丝绸,从汉唐时期一路走来,历经千年,传承不绝。

在我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来到四合乡间的第一天已经接近尾声。窗外有月,屋内有灯,我在月下灯前回想这一天的所见与所闻。我想,对于这份月色、这方水土而言,我不过是一个即来即走的过客,而乡民的故事、丝绸的故事却会一直在这里上演。四合乡间,总有人赶来,也总有人离去,而山水与乡民、乡民与丝绸间的彼此守望,却能够在人来人往、岁月流逝里始终如一。

7月16日:

昨日的我们,访小瓦青砖,将徽派江南尽览;今日,我们坐上了去往广德市英烈山的班车,悼英烈长眠,把惊天事迹相传。

村落旁,青山间,处处埋忠骨。

2006年6月3日,一架预警机在执行任务途中在安徽省广德市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坠毁,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我国最优秀的40名航空科技精英就此长辞。

站在英烈山纪念馆前,听解说员讲述着这方土地上沉痛的历史,我不由感到刻骨的悲凉。“英雄去矣意徘徊,敢有雷霆动地哀!”看着眼前《英雄赋》上这一句震撼人心的悼词,我庄严、虔诚地为遇难烈士低头默哀。

走上纪念馆二楼,展厅内陈列着各烈士生前的遗物。奖状、衣服、信笺……“物是”却早已“人非”,空有观者泪。

讲解员讲解着英烈们的故事,从一件件遗物说起,说到英烈们曾创下的丰功伟绩,说到在他们遇难后匆忙赶来的父母儿女……

我们无从知晓,橱柜里的手表在断裂之前是如何陪伴烈士度过一个个刻骨钻研的夜晚,见证一个个航空学伟绩的诞生。当世人看见它的时候,它已经残破不堪地散落在英烈山的丛林间,染尽鲜血,哀伤而静默地守候一旁长眠的忠魂。世人将它拾起、洗净,放进这间展厅,于是这块手表成为我们溯回当年的纽带,供一代代后人观瞻。

我们无从知晓,听闻烈士遇难后的家属、亲人们是何等的撕心裂肺、悲痛欲绝。古话说“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每一个遇难的烈士背后,都有无数惦念、牵挂着他们的亲朋。当丧讯传来的那一刻,他们又该用多大的勇气去面对这血淋淋的事实?斯人已去,徒留亲友在人间,悲哀地承受这一份阴阳相隔的伤痛。

英烈们背后的故事,是他们呕心沥血为航天事业奋斗的一份胸怀,也是他们与亲人之间深深的挂念与牵绊。是一份英雄气度,也是一份儿女情长。

走出纪念馆的那一刻,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英烈们的长辞是一种巨大的悲哀,我们为此哀痛、为此落泪,同时,我们也应该接下英烈们的接力棒,竭尽所能为国家、为民族做出自己的贡献。

愿以少年身,承此英魂志!

7月17日:

这是开展三下乡活动的第三天。上午的时候,我们齐聚于四合乡中心小学会堂,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手工编织技艺。

进入会堂,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桌上琳琅满目的竹编工艺品。竹编的手环、戒指,还有栩栩如生的啄木鸟,无一不在彰显着竹编技艺的精妙。非遗传承人爷爷就站在桌边,用慈祥的笑容迎接我们的到来。

爷爷给我们每个人发了一根竹篾,然后便开始演示用竹篾编织手环的过程。我笨手笨脚地尝试了一遍又一遍,却仍然没有成功。最后还是爷爷发现了始终努力尝试但收效甚微的我,走到我身边,亲自、手把手将竹篾编织的方法和技巧教给我。在爷爷的耐心教导之下,我成功用手中的竹篾编出了一只不算丑陋也不算好看的手环。

我将手环放在掌心,仔仔细细地看。阳光照在这只手环上,它的每一处精巧与瑕疵都无处遁形。这绝对是一只不完美的手环,我想,但这样一次正确与错误并存的尝试又何尝不是一种最完美的尝试?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从来不可能做到最极致的完美,但事实上,不断尝试、不断追求更好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无憾的完美。

爷爷在手把手教会我之后,又继续去教学坐在我身后的短发姑娘。我回过头向他们看去,看见爷爷依旧慈祥的笑容,看见短发姑娘无比认真的眼神,看见了这份岁月静好的传承。

竹编技艺的学习持续了整整一上午。每个人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竹篾编织的过程,也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唯一令人伤感的是,在与爷爷聊天的过程中,我们知晓了竹篾编织技艺现无传人的消息。在大家的集思广益之下,我们向爷爷提出了关于寻找传人的一些建议,愿爷爷早日寻得传人,愿竹篾技艺传承不绝。

我在想,当都市的喧嚣与奔忙逐渐取代了山水小城间的恬静悠然,静下心来慢慢完成一份手工艺品的编织仿佛变成了一件困难且奢侈的事情。可忙忙碌碌的生活里,真的需要有这样一些“浮生半日闲”的时刻,让我们的脚步缓下来,让我们的心跳慢下来。

7月18日:

又一次走上乡政府前的小桥。上午的阳光照在清澈的湖水上,照在河畔花树间。过路的我们是看风景的人,也是风景中的人。

我们要去往乡政府会议室与政府相关部门、非遗传承人一起展开座谈。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会议室,围坐桌边,静静等待非遗传承人的到来。等待之余,工作人员给我们观看了四合乡宣传片、四合乡“大板龙”、民歌等非遗视频,我深深震撼于这座小城秀美的山水和丰厚的文化。

过了一会儿,“大板龙”传承人爷爷和昨天教我们竹篾编织的传承人爷爷一起来到了会场。两位传承人各自向我们介绍了两种非遗文化的相关知识、相关历史,在他们的讲述中,我们更进一步地走近这座小城、走近多姿多彩的小城民俗。

爷爷说,“大板龙”的传承历史经历过一段停滞期。在那段时间里,没有举办过“大板龙”相关活动。直至后来,乡政府开始重视起非遗文化的传承情况,当时的老一辈乡民们才依靠回忆将“大板龙”这项活动重新开展起来。

在两位爷爷的讲述中,都提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传承人的问题。“大板龙”技艺传承人在外务工,很少有时间能够回乡学习相关技艺,而竹篾编织技艺更是面临着现无传人的困境。

忧心之下,我们向参会的政府人员、向两位爷爷提出了许多我们能够想到的解决方法,但往往被各种各样复杂的实际情况限制住,无法付诸实践。

我想,传统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些优秀的技艺、民俗在历史长河之中几经磨难、流传至今,有其独特的审美艺术价值,也正是华夏儿女文化自信的来源所在。我们这代人,究竟该付出怎样的努力,该如何作为才能够接下先辈们的接力棒,让这份独属于中华的文化印记始终传承下去?

我还不够了解,但我会一直探寻。

开展四合乡调研活动的最后一下午,我们参观了乡贤馆、家风家训馆等展馆,更深刻地了解了小城的文化与故事。

晚上,我们最后一次相聚在一起,总结、交流这些天的见闻,也和四合乡的星空说了一声再见。

再见,这一方青山绿水间的桃花源;再见,桃花源里最热情的乡亲;再见,丝绸、竹篾、“大板龙”里蕴藏的非遗文化与小城故事;再见,英烈山中长眠的烈烈忠魂。

我们将带着这些天的经历与思考继续远行,而这座小城也将继续上演它的故事……

(二)李阳同学实践日志

7月15日

今天是三下乡活动的第一天,我们在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北门集合后便踏上了旅途,前往本次实践的地点——广德市四合乡。我们乘坐大巴进入乡里,一路上茂林修竹,加之天气晴朗,可以很容易的看出当地以生态旅游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在正午时分,我们成功到达了留宿的地点并与四合乡团委会和,团委向我们大致介绍了此行的目的以及行程安排。在一个简短的会议之后,我们了解了非遗传承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即如何产生经济效益,以此为中心衍生出了诸如经费不足、传承人缺失等一系列问题。

午饭后,我们前往了此行的第一站——丝绸厂。在下车后,我们首先参观了该企业的展厅,陈列在我们眼前的是琳琅满目的丝绸制品,在这里有我们所要调研的第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导向我们讲述了从制作流程到产业规模等一系列相关情况,我们看着馆内的丝绸制品,从真丝的睡衣到床单被罩,从丝巾到真丝的折扇,难以想象,洁白的蚕丝在经过怎样的工艺加工后可以呈现出这样丰富的色彩与样式。我们一行人在一块方形的垫子前停下了脚步,其他的产品一眼可知用途,而这块垫子并不在我们对丝绸产品固有的认知之内,我们开始猜测其用途,最后得知这是块鼠标垫。可见丝绸制品不仅限于衣物布料,现已可以用于很多领域。

随后,我们前往了公司的厂房,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完整的加工流水线,从筛选开始,每一道工序都有独立的车间,也有着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模式。我们看着成堆的茧一步一步变成细丝,再慢慢出现颜色,到最后变成用于制作产品的真丝。这些丝经过高温、水浸、蒸煮、碾压,历经重重磨难后展现在世人眼前,在未有机器生产的古时丝绸专供贵族也不无道理。

参观结束后已是下午四点多,我们回到留宿地并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总结。

7月16日

七月十六日上午,我们前往位于广德柏垫镇姚村境内的英烈山纪念馆,瞻仰了英雄的光辉事迹。一入馆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写给英雄们的赞歌,在一楼的大厅,一组浮雕描绘出中国国防的发展历程。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长眠于这青山中的英雄们以及他们的故事。

2006年6月3日,一架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空警-200在执行任务途中,于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为了避免对平原的村落造成伤害,机组人员驾驶飞机驶向了半山腰,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其造成的损失无法用金钱来衡量,机上的40人中除5人为试飞员和一名通讯员外,其他人员均为电子专家,其中还有两位将军级高级工程师,他们牺牲在了中国军机发展的道路上。

讲解员向我们讲述了这些英雄的故事,并播放了记录他们英雄事迹的短片,播放结束后,伴着悲壮的音乐,放映厅内一片肃穆,大家都沉浸在英雄离去的悲伤之中。但我们随后看到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蓬勃发展,一代又一代新式的国防装备与作战平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人们沿着英雄的足迹,为了中国国防事业而努力着。观看了英烈们的事迹后,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慢慢发芽,也许我们身边的同学有一部分也会选择这样一条道路,继承英烈们的遗志,为中国国防添上自己的一笔。

英烈们所表现出的红色精神也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遗产,我们应当将红色基因继承下去。

7月17日

今天是三下乡的第三天,我们体验了此次调研的另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这也印证了我们到来时所见漫山的绿竹。非遗传承人李师傅向我们介绍了其中一种较为基础的竹编,在李师傅娴熟的动作下,我们很轻松的便迷失了双眼,师傅便放慢了动作一步一步的教我们如何编花箍,在师傅的细心教导下,我们也渐渐找到了门路,手上的竹条也慢慢有了花箍的雏形,有些手巧的队员已经成功编出了花箍。在亲身体验下,我们对竹编有了些许了解。师傅说,他是因为有强大的基本功才能这般娴熟,要先将基本功练好,也就是练熟最基础的几个样式,这样才能编出更多复杂的样式,待到熟练后便可将眼前所见之物用手中的竹条或草构建出来。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可以很大程度的提高人们的兴趣,结合现有的网络平台,以及各种大家喜欢的形象,相信可以迅速吸引一大批人的注意。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我们回到房间并对今天的工作进行整理。

7月18日

今天是三下乡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出席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座谈会,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提出疑惑与建议。除了昨天见到的李师傅,我们还见到了火狮灯的非遗传承人。火狮灯,音同和事,在清朝时用于解决两村间的矛盾,一直流传至今,是当地非常有名的文化遗产。据老师傅介绍,每一代火狮灯的传承人都要亲手制作火狮灯,从进山挑选竹子开始,每一步都要自己独立完成。目前,新一代的传承人正在培养中,但大部分传承人都在外地务工,无法一心投入在火狮灯上,同时,传承人们还没有掌握火狮灯的制作。老师傅还向我们介绍了另一个非遗——大板龙。大板龙可由每户人家出一节,连接起来组成一条大龙,村中每户人家皆可参与,因其规模与参与人数,一般只在重要的节日进行展演,最近一次演出龙身长达40米。大板龙在中间失传了约几十年的时间,是村中的老一辈凭借自己年轻时的记忆让大板龙重现于世。昨日教授我们竹编的李师傅也介绍起了竹编的现状,虽然现状并没有专门的传承人,但师傅自己不断地交流学习,广泛地教授自己的技艺。会后,李师傅又教我们如何编制草蚂蚱。二位师傅为了自己的传承,不计个人利益,在他们心中,若是断了传承是一件于心有愧的事情,希望通过这次调研,可以有更多的人了解这些文化,为传承这些文化贡献一份力量。

下午,我们前往家风家训馆和乡贤馆参观,了解当地特色的风俗文化。在乡贤馆中,我们见到了火狮灯的实物。同时,我们接触到了另一个非遗——江南小调。江南小调是当地的民歌,实际上,江南小调有着固定的唱词和曲调,也就是说,江南小调就是一首民歌,当地许多人都会唱,因其固定的样式,反而很好的传承了下来。

三下乡调研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我们回到留宿地点,开展会议,总结这几天的所见所得,希望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三)崔海洋同学实践日志

7月15日

早上七点半,拖着行李箱,背着书包,我们一行人集合在学校的北门口。晴空万里,今天是我们开始三下乡活动的第一天,大家都对此次的实践活动充满了期待与热情。乘坐着高铁,我们来到了广德市四合乡集镇,和前来接应我们的人员成功接头,坐车到达了此次的住宿地点——四合中心小学。

上午,我们简单的收拾和整理了行李之后,就跟随着大部队一起到四合乡中心小学的会议室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进行中,我们从老师和四合乡政府人员的交谈中得知现今关于四合乡的一些情况。一方面,由于现实的经济和就业情况限制,四合乡中大量的年轻劳动力走出集镇,外出打工,集镇缺乏劳动力,留下了小孩和老年人在此生活,这里留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因此就更加缺少了传承人,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另一方面,虽然四合乡自然风景优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许多极具特色的乡土建筑和地区特色产品,但是由于知名度和地理位置等问题,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来此旅游消费,不能够进一步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了解了一些大致情况,我们也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四合乡的发展贡献一些力量。

午饭后,我们和其他的队伍一起来到安徽宏祥丝绸织造公司的展示馆,首先参观和了解了焦村的丝绸非遗文化。在展示馆中,以板块区分展示,我们参观了丝绸展示品,有出口国外深受外国人喜爱的高档丝质睡衣,有色彩缤纷图案多样的丝绸丝巾,有奢华真丝制的扇面。我们也逐渐了解了这间大企业的发展过程和获得的多项荣誉。之后我们又跟着指导员逐一参观了从一只蚕茧蜕变为丝织布过程的生产厂房,我们了解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知识区域,我们看到了工人们的辛勤与不易,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到了四合乡的发展现状。正是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才有我们看到的完美无瑕的丝绸产品。

7月16日

炎炎烈日,今天是我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第二天。今天我们到达的实践地点是英烈山纪念馆。英烈山纪念馆位于安徽省广德市柏垫镇,是由航空工业、中国电科与安徽广德市三方共同建设的纪念馆。英烈山纪念馆的建设,贯彻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要铭记一切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做出贡献的英雄们,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的重要指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6·3空难发生在2006年6月3日,一架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的空警-200预警机在执行任务途时,在安徽省宣城市广德县柏垫镇梨山村上空失事坠毁,机上包括机组人员在内的40人全部罹难。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是一次严重影响新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的空难。

丰盈的阳光,温暖地铺撒在这座三层小楼上。纪念馆内悬挂着四十位空难烈士的遗像,以及烈士们的许多遗物。跟随着纪念馆的讲解人,在她深情地讲述中,我们更加了解了一些英雄们的故事。烈士秦澎,牺牲时年仅24岁,他是“6·3空难”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在英烈馆中,我们看到了陈列着的秦澎的百天照以及独生子女证,我不禁想到当他的母亲得知这一消息时该有多么的悲痛。24岁,他正值青春最好的年纪,儿子的牺牲,对母亲的打击很大,讲解人告诉我们,不久之后,秦澎的母亲也倒在了工作岗位上。烈士陈秋华,牺牲时年仅30岁,他在2006年年初刚刚结婚,然而却在6月不幸遇难,他的新婚妻子得知这个消息时,又该多么的绝望。我们在听到这些真实的故事时,不禁湿润了眼眶,对他们为国家所做的,对他们的牺牲,肃然起敬。

我们又在讲解人的带领下观看了烈士们的纪录片,他们的形象在我们的心中更加立体贴近,我们有了更深的感触。英烈山纪念馆为我们提供了重温英雄故事、致敬英雄事业的庄重场所,也激励了我们,让我们能够铭记历史,传承英雄精神,传播航空文化。

7月17日

今天上午我们第二次来到了四合乡中心小学,在这里的活动室里我们有幸见到了四合乡耿村村手工编织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光奇爷爷。政府接待人员邀请李爷爷来给我们上一堂手工竹艺编织的教学课,李爷爷带来了很多他编织的各种造型和不同手法的编织工艺成品。竹编戒指小巧精美,编织的绿色麻雀形象生动,啄木鸟形状虽小缺细节凸显,蚂蚱造型独特有趣……

由于实践时间的限制,李爷爷打算教我们一个简单点的编织——手镯。编织竹条拿在手里还感受得到材料本身微微的水润,李爷爷在我们前面拿起竹条,左手右手一来一回,一动一静的开始演示如何编织,我们也拿着材料有模有样地跟着学起来。这一步是左边搭在上面还是右边搭在上面,这里是从前面穿过去还是从后面穿过来,编织的密度松紧要怎么把握,一只竹编手镯就也有这么多的讲究与注意。李爷爷耐心的放慢速度耐心的指导跟不上的我们,一边又一边,哪里有错误的地方会手把手的教我们改正。最后到每一个来学习的同学都可以编好一只满意的成品。

李爷爷教的不只是编织手法还教会了我们耐心,带我们领略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的独特魅力。不仅是一次手工活动,从和李爷爷还有组织活动的政府人员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目前后继无人,即使有合适的传承人,也因为无法有足够的经济来源而不得不选择放弃。如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收入之间的矛盾解决仍然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手工编织可以依形状变换,我想是不是可以将热门玩偶、IP形象的图片与手工编织相结合,做成成品(冰墩墩的形象),放在年轻人聚集的APP上卖(抖音,快手),以此来尝试文化变现,增加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受众和传承人。

总之,今天的手工编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对我来说非常的新鲜且意义非凡。

7月18日

今天实践活动的最后一天,我们几个队伍一起来到了乡政府的会议厅,进行全员的座谈交流。我们观看了“大板龙”、“火狮子”、四合乡集镇的优美自然风景特色等宣传的视频。和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人进行了解非遗的传承情况。并且就自己了解看到的结合自己的想法提出改善的意见和建议。我们集思广益,都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这个地方。

下午我们参观游览了家风家训馆,走进馆内,一个个四合乡忠孝礼义的故事、一张张竹简上展示的四合乡优秀文化让我们无一不惊叹赞美。馆内展示区域共分三个篇章,分别是私塾复原区、本地家风展示区和百年家训陈列区,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了我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接下来我们还参观了四合乡贤文化馆,馆内展陈整理了四合耿、焦、刘、裘四大姓的历史变迁,同时以实物、图片、文字说明及声光电等新技术集中展示了多名乡贤的故事。浓缩着本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人文传统,感受优秀传统道德精神,让我们心中赞叹。

至此,四合乡集镇实践活动到此结束,这是我们一次宝贵深刻的记忆,我们也收获良多。

(四)周殿浩同学实践日志

7月15日

今天是三下乡活动的第一天,我们早上于北门集合,准备好一切便前往高铁站乘高铁来到了广德市四合乡集镇。

四合位于广德县南部,东南与浙江省安吉县交界,南与宁国市接壤,总面积109平方公里,辖6个行政村,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明显。走进四合乡,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精致而又错落有致的农家别墅,两条河流平缓地穿过,偶尔听到农妇在河边用木头击打、清洗衣服的声音,由远及近,远山环绕,流水潺潺,一派世外桃源之景。

上午,四合乡政府工作人员安排我们住宿后,我们来到了四合乡中心小学的会议室参加了一个简短的会议。会议上,接待人员向我们透露了四合乡目前面临的困境。在中国迅速现代化的背景下,有着很多类似于四合乡的小城镇正面临着劳动力流失、人口老龄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问题。这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全面不平衡所导致的。同时,我们此次三下乡的主要目的,就是给四合乡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并贡献微薄之力。

下午,我们乘车来到了安徽宏祥丝绸织造公司参观了焦村丝绸非遗文化,在这里,我们首先参观了丝绸成品展示厅,展厅内展示着各种做工精细的丝绸产品,我们不禁为之惊叹。随后,我们随着指导员参观了茧房、泡丝房、煮茧车间、缫丝车间等生产厂房,指导员向我们讲解了由蚕茧到丝绸的生产过程,看着这一个个“抽丝剥茧”的过程,我们一个个沉浸其中。同学们都读过“春蚕到死丝方尽”,但却是第一次完整的走过蚕的“一生”,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中国传统丝绸工艺的精华。

7月16日

今天是我们来到四合乡的第二天,上午,我们跟随领队来到了英烈山纪念馆,英烈山纪念馆建筑总面积1218平方米,高三层,一、二层为航空国防展厅,三层为爱国主义教育培训讲习室,可同时容纳百余人开展教育教学。

据讲解员介绍,这个纪念馆是为了纪念在广德市“六·三”空难中罹难的英雄而修建的。在飞机失事的时候,这群英雄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与财产,毅然决然将快要爆炸的飞机开往安全地带。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历史上最严重的空难。其所造成的损失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壮烈牺牲的都是中国军机研发的精英。机上40人中除5人为试飞员和1名通讯员外,其他人员均为电子专家,其中还有两位将军及高级工程师。为了纪念烈士,当地政府将“六·三”空难失事地点命名为英烈山。

在讲解员向我们介绍的时候,我们心中忍不住的悲痛,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子,父母,兄弟姐妹,他们掌握者国家最先进的知识,最精湛的技术,却在一场空难中,四十余条鲜活的生命消逝。但悲恸归悲恸,但我想,若有再来一次的机会,这群烈士们还是会做出同样的选择,他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心中的第一位。正是有这样一群甘愿为人民服务,为祖国的科技进步悍不畏死的英雄,我们的国家才得以日益强大。当我看到陈秋华烈士的遗物展柜时,一张合肥工业大学的毕业证赫然出现在我眼中,这是我们的校友,我们优秀的学长。我从未感受到,为国捐躯的烈士离我们这么近。

在参观完展厅后,我们来到了观影厅观看了关于各位烈士的纪录片,对英雄们的生前往事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相信,各位烈士的在天之灵看到现在的祖国如此繁荣昌盛,脸上一定会露出欣慰的笑容。

在结束参观后我们回到了宿舍,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7月17日

今天的安排是参加手工竹编体验活动,上午我们来到了四合乡中心小学的活动室。今天接待人员邀请了四合乡耿村村的手工编织技艺的非遗传承人李光奇爷爷来教我们编织。

首先在展示台上,李爷爷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精美的竹编制品,有小巧的麻雀,美丽孔雀,精致的手镯,一个个小圆球,以及小灯笼等等。随后,李爷爷便开始教我们编手镯,同学们一个个目不转睛的盯着李爷爷手中的动作,李爷爷也尽量放慢动作让我能够看清楚。李爷爷很有耐心,将每一步动作都展示的很仔细,见我们没有学会也会从头再教一遍。在最后,我们每个人都收获了一只小手镯,同时,接待员也慷慨的赠送了我们一人一只纪念品。

竹编看似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但其却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与汗水,如今却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很多的年轻人在生活压力面前选择了外出工作,很少有人主动去掌握这样一门技艺,这也是中国目前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困难。我认为只有将这种技艺融入到经济中,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才能解决这些非遗目前面临的问题。

在结束后,今天的活动到此为止。

7月18日

今天是三下乡的第四天,同时也是最后一天。上午,我们来到了乡政府的会议厅参加座谈交流。

在观看了“大板龙”、民歌等非遗视频。我们对这片土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了解,这这片小小的土地上,竟然有着这么多的非遗。不得不说,当地在对非遗保护及发展这一块工作上的重视程度是值得肯定的。随后,我们对非遗传承人李光奇爷爷及其他匠人进行访谈。在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类似于“大板龙”之类的表演近些年出现的越来越少,究其原因是老一辈会玩这种东西的人已经举不起部件,年轻人也很少去学习此类东西,于是凑不齐足够的人来进行相关表演。但近些年,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类问题,从学生群体中挑选对此类活动有兴趣的孩子进行教育。相信,在政府的不断努力下,这些珍贵的财富并不会失传。

之后,李爷爷又教我们编织,今天使用的材料是棕榈叶,我们的目的是编织出一只蚂蚱。经过不断的尝试,一只栩栩如生的蚂蚱出现在我们手中。我相信,有着这样一位有耐心,有责任感的传承人,这些技艺一定不会失传。

下午,我们来到了家风家训馆,这是一座明清古宅改造而成,可谓是古香古色。馆内展示了耿焦刘裘四大姓氏传承下来的家训,同时也展示了当地独特的渊源与祖训。当看到那一条条家训时,一种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是四合乡前辈对后辈的谆谆教诲,蕴含着对后辈的殷切期望。在一条条家训的熏陶下,四合乡辈出人才,有着英才学子与报国英雄。当来到私塾区时,耳边仿佛响起来朗朗读书声,仿佛置身其中,让人在燥热的夏天感受到了一份平静。这是四合乡前辈们学习,做学问的地方。

随后我们又来到了乡贤馆,乡贤馆整理了四合乡耿、焦、刘、裘四大姓氏的历史变迁,当地乡贤和人物事迹,以及由此衍生的独具四合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陈乡贤文化对四合社会的发展的贡献,以乡贤为楷模,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参观乡贤馆的过程中,我们对四合乡的认识又更加的深入。四合乡人杰地灵,除了家族家风、故里乡贤,还有荣耀乡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火狮子、地花鼓、大板龙、江南小调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四合人从历史的积淀中凝练出的精华,也是四合先辈从故乡带来的家乡记忆。四合以乡愁为基因,以乡情为纽带,以乡贤为楷模,探寻文化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

参观结束后,我们便返回了宿舍,今日的行程到此结束,我们的三下乡也圆满结束。

九、实践感悟

(一)许文徽同学实践感悟

千年宣城,江南门户,携梦潜访,厚蕴广德。有一群英雄长眠于广德,有一种文化滋养这广德,我想起陈秋华烈士生前的笑容,我看到竹编老师傅灵巧而粗糙的双手,火狮灯,地花鼓的神韵没有远去,乡贤馆的先辈给予了这片土地前进的骄傲与信仰。广德,请让我这一次好好认识你。

本次三下乡,我们团队来到了广德市——一个让我们终身难忘的地方。在实践开始的第一天,我们来到了广德的重要产业之一的产业基地:宏祥蚕丝厂。“静室温床伴美娘,丹心尽采苑中桑。忧思难报恩情重,愿织丝衣献嫁裳。”当自己亲眼目睹蚕丝自作的种种几十道工序,上百号工人,极大带动了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与我们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不谋而合。工人熟练操作,精细劳作,让我第一次明白何为“抽丝剥茧”。

竹编作为广德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本次三下乡里也得到了生动的展示。队员们与竹编非遗老师傅一起展开座谈会,聆听老师傅的编织经历,学艺经历,了解竹编的历史底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在老师傅的教导下,开始尝试起竹编。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亲身实践之后我们才感觉到竹编的困难,例如不会穿孔,看不懂编织技巧等等。钦佩于师傅技艺精湛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关心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

参观完乡贤馆和聆听完广德非遗介绍后,我明白,在现代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大背景下,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成了当下非常棘手的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非遗传承人的收入在相较之下明显低于上班打工,经济问题成了非遗失传的最大问题。随着诸多传承人的快速老去,非遗的手艺也即将面临无人接手的困境。如果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搭乘上经济发展的快车,使其与经济效益有效绑定,成了我们这次实践有待思考的重要问题。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英烈纪念馆之行。在2006年,一架空警200坠落于广德市柏垫村,机组30余名人员全部遇难。在飞机出事故时,为了保护下方的村落,所有机组人员毅然决然地决定在山上进行迫降,最终所有人壮烈牺牲。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如今生活在日新月异,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国家里,是无数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奋不顾身的革命先辈努力的结果。正如《风声》里所说的:吾辈虽然深爱吾身,只因民族危亡之际,吾辈唯有奋不顾身。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哪有什么太平盛世,只不过是有一群人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走完他们未走完的长路。

十、实践意义

此次的活动地点四合乡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乡镇,这里孕育了许多独特的非遗文化。大板龙,火狮灯,竹编,江南小调都是四合一脉相承的文化,承载了四合人祖祖辈辈的智慧与思想价值。而如今却很难再见到他们的身影。其实不仅仅是四合的非遗文化面临着这样的问题,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几乎所有的非遗文化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非遗文化承载着独特的民族记忆,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在这样的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的传承成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开展这类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不同的非遗文化,将乡村的非遗文化带到大众眼前,同时呼吁人们参与到非遗文化的保护当中,帮助我们的文化永远传承下去。

十一、附录

广德三下乡调查问卷

第1题 您的年龄: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15~20岁

82

82%

21~25岁

9

9%

25~30岁

1

1%

31~35岁

0

0%

35岁以上

8

8%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第2题 您的政治面貌: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群众

32

32%

共青团员

63

63%

预备党员

2

2%

中共党员

3

3%

其他

0

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第3题 您对广德市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意愿? [矩阵量表题]

该矩阵题平均分:2.71

题目\选项

1

2

3

4

5

平均分

了解程度

53(53%)

12(12%)

14(14%)

11(11%)

10(10%)

2.13

了解意愿

19(19%)

5(5%)

26(26%)

28(28%)

22(22%)

3.29

第4题 您对广德竹编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意愿? [矩阵量表题]

该矩阵题平均分:2.9

题目\选项

1

2

3

4

5

平均分

了解程度

51(51%)

15(15%)

9(9%)

12(12%)

13(13%)

2.21

了解意愿

16(16%)

4(4%)

19(19%)

28(28%)

33(33%)

3.58

第5题 您对广德火狮灯的了解程度以及了解意愿? [矩阵量表题]

该矩阵题平均分:2.86

题目\选项

1

2

3

4

5

平均分

了解程度

47(47%)

16(16%)

19(19%)

7(7%)

11(11%)

2.19

了解意愿

17(17%)

2(2%)

25(25%)

23(23%)

33(33%)

3.53

第6题 您觉得非遗文化的传承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相关扶持政策较少

75

75%

非遗文化传承方式过于老旧

61

61%

青壮年外出打工,无人传承

90

90%

其他

2

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第7题 目前非遗文化的传承遇到困难,您愿意返回自己的家乡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做出贡献吗?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愿意

70

70%

不愿意

30

30%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第8题 竹编和火狮灯目前面临着失传的可能,您觉得以下哪项措施能更好促进它们的发展?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在社会中寻找传承人

76

76%

非遗文化进校园

74

74%

设计相关的文创产品

78

78%

当地举办文化节

71

71%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100

第9题 您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实际情况如何评价? [填空题]

第10题 您对非遗文化的传承有哪些建议? [填空题]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866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防艾同行之访谈

…… 樊文瑶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以爱之名 止爱之殇

…… 石艺璇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防艾,他们在努力

…… 姚方旭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与红缨同行,传红色之情

本网讯(通讯员:李惠莹)2018年7月16日清晨六点半,五位小红缨们一起坐车前往了青曲镇中心小学,开始了传情之旅。到达目的地之后,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热情地接待了小红缨们。学校积极地配合…… 李惠莹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红缨逐梦社会实践队走进光荣院“启追星之旅”

本网讯(通讯员:严志伟)7月17日上午8点,湖北医药学院“红缨逐梦”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为“启追星之旅”,了解离退休老党员的日常生活和身体状况,前往郧阳区光荣院采访退休老…… 严志伟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红缨逐梦社会实践队——红色文化进校园

本网讯(通讯员:罗冬小)7月16日早上六点,红缨逐梦暑期社会实践队成员从学校出发,前往此行的目的地——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中心小学,进行 “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早上九点…… 罗冬小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红缨逐梦,了解老党员

7月14日前往我们的目的地——十堰市人民广场。人民广场地处市中心六堰,人流量甚是大,符合实践队此行的目的——发关于“对离退休老党员(干部、军人)的关爱程度”的调查问卷,以获得该…… 罗冬小 大学生网报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红缨小队,街头调研进行时

湖北医药学院“红缨逐梦”暑期社会实践队开展了一场关于退休老党员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让更多的人了解退休老党员的光辉事迹和他们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 …… 王运芬 湖北医药学院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曲园学子寒假在行动:投身书馆服务,打造书香城市

“阅读之于个人,如漫漫人生里的灯盏,照亮奋斗之路;阅读之于社会,如历史进程中的星光,辉映壮美的文明之虹。”为推动中小…

曲园学子游三一八公园,探索热血历史

大学生网报本网讯(通讯员王奥冉)为更好了解城市的发展历史,增强市民情怀,1月14日曲阜师范大学“新卷旧情,智绘故园”实践…

品鲁锦底蕴

在那浩瀚无垠、星光熠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长河中,鲁锦犹如一颗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璀璨明珠,静静地散发着它独有的光芒…

制鲁之锦绣,传鲁之文化

为探寻鲁锦文化的历史脉搏与深厚积淀,以鲁锦为媒介体味齐鲁文化之魅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鲁韵锦途…

安徽工业大学寒假社会实践——照顾社区孤寡老人,为社区出一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区中的孤寡老人日益增多。他们或许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了家人的陪伴,生活在社区中却倍感…

最新发布

创宜居宜业新农村,建生态文明万丈湖
时间一天天过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谷雨志愿服务队的暑期社会实践结束也有十几天了,想到当初我们顶着炎炎烈日东奔西走去了解乡村振兴的发展与进程,在我的记忆里有着许多关于贵阳市谷定村“三下乡”…
湖北学子三下乡:茶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7月2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仲夏村镇行,文化梦之旅”社会实践调研队为深入了解茶业为助力乡村振兴发挥了哪些作用,来到了十堰市郧西县。调研队走进茶叶加工厂了解茶叶制作过程,来到直播现场感受“电商+”魅…
把握扶贫力度,推动乡村振兴
把握扶贫力度,推动乡村振兴在巩固拖着脱贫攻坚的成果的基础上,加快乡村振兴的步伐已是刻不容缓。为深入了解目前制约乡村振兴的主要因素,曲阜师范大学情系三农调研队于7月16日赴金乡县王丕街道于庄与李庄进…
紧跟时代步伐,推动乡村振兴
在实践过程中,“小阳光”暑期社会实践团到达菏泽市单县终兴镇并完成前期调研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实践团先后走访了谢辛庄村、柳元村、谢海村、席庙村以及周押口村五个自然村,对该村信息得到初步掌握。该村老…
守护朝阳,助力成长三下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调研队开展“守护别样童年,乡村儿童情绪管理”
由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青少年与学校社会工作委员会承办,麦田教育基金会协办的“守护朝阳助力成长”2022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布以来,得到全国各高校团委的高度重视及大学生们的积极参与,本次专…
赴红色圣地,探寻红色足迹,传承红色精神
为加强对于红色党史教育的学习,传承红色精神,发扬优良作风,7月17日,山东理工大学“小阳光”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菏泽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进行观摩学习,在这里实践团成员重温了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
蚌院学子三下乡:百年薪火永赓传青年实践新扬帆
为学习党史,阅读红色故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百年薪火永赓传,青年实践新扬帆”三下乡社会暑期实践团队,利用暑期时间走进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和烈士陵园,了解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及红色革命历史。图为团队…
志愿和谐社会,共筑美丽乡村
为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倡导社会新风尚,7月14日,山东理工大学“小阳光”暑期社会实践团分为四个小组赴终兴镇谢海村和席庙村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以“山理学子送温暖”为价值体现,鼓励同学通过义工服务…
开展志愿服务,传递社会关爱
社会实践团成员下村进行志愿服务,宣讲防诈骗知识与养生知识。本来分为五个小组,计划一个小组下一个村,但是由于村委工作人员不足,我们临时调整为两个组下谢辛庄村,两个组下席庙村。我们来到爷爷奶奶家,…
“服务山区26县,艺术振兴乡村”暑期社会实践二团实践成果展示汇报会顺利召开
8月25日,浙江农林大学园林学院“服务山区26县,助力共同富裕”暑期社会实践团在院党委副书记徐达老师的带领下赴丽水市遂昌县三仁畲族乡开展实践成果汇报会。在前期调研和设计的基础上,团队就美丽庭院建设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