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张亦扬)“爷爷好!我们是安徽师大的学生,可以与您聊聊天吗?”
7月9日清晨,位于大别山区南麓的太湖县汤泉乡被一声亲切的问候划破了寂静。这,便是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历史学院“情系桑梓 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的志愿者们进行田野调研的一幕。
预调研——老师指导充实基本理论
6月初,“情系桑梓 筑梦振兴”赴太湖田野文化调研团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便在团队指导老师、历史学院副院长丁修真老师,以及余焜老师、徐佳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多次调研培训,并顺利完成预调研工作。培训涵盖了调研方法、注意事项、任务布置等多项内容,其中还包括了老师们对于汤泉乡具体情况的介绍以及文献整理等专业知识的分享。团队中有的志愿者是第一次走进大山,对第一次田野调研充满期待,但也有一丝紧张。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志愿者张济菡总结道:“老师给我们介绍的这些都是之前没有接触到的知识,通过预调研培训,我们收获了很多实际方法,发挥了团队协作的能力,并总结了经验,让志愿者们对此次调研信心满满。”
伴随着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为使之后的社会实践达到最佳效果,团队志愿者们于7月初赴芜湖市峨桥镇澛港街道进行多次预调研,从而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经过与指导老师们的反复讨论后,团队志愿者们增加了问卷调查的环节,丰富了团队收集调研地基本资料的方法,为入户访谈的开展保驾护航,聆听乡村振兴需求,探寻地方宗族文化。每一次的预调研结束,指导老师们总能针对志愿者在预调研中遇到的问题给出恰当的解决方案,志愿者们也各抒己见,在交流中成长,共促进步。
重实践——师生齐聚细观村落变迁
7月9日清晨,在三位指导老师以及县乡领导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了安徽省太湖县汤泉乡,这里坐落着已有400余年历史的蔡家畈古村落。志愿者们的文化调研,聚焦了古村落历史发展的变迁与现状、地方宗族文化的传承与演变,并从中体味乡贤文化的影响力,以期为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
接下来的时间里,指导老师带领着志愿者们一起走访了当地居民,听村民们从自己的小家讲到蔡家畈这个大家,从明初大移民讲到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与村干们一起探寻地方时代发展难题,了解地方发展现状,感悟基层工作者的艰辛。
与此同时,团队一行人还跟随余焜老师参观了殷氏祠堂与村史馆,志愿者们一边参观,一边听余老师讲解,每一个文字,每一个物件都有其背后的故事,志愿者们都感到获益匪浅。
7月17日,志愿者们走访了当地乡贤代表——有着85岁高龄的殷阮东老先生。老先生在大学毕业后,看着贫穷落后的蔡家畈,毅然选择回乡,将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家乡的教育事业。志愿者们一边倾听老先生诉说着古事,一边跟随他的脚步寻古籍、探古居,“青砖伴瓦漆”,志愿者们的眼前映入的是蔡家祖辈持之以恒的拼搏,耳畔聆听的是私塾的琅琅书声,唯有那潺潺流水将记忆汇入光阴,将时光拉入眼睑。
参观过后,志愿者们问道:“您认为当地乡村振兴应该怎样发展呢?”“我教了大半辈子的书”,老先生停下脚步,缓缓说道,“我教的那些学生大都很有出息,但是他们都出去了,村里只剩下我这样的老人了,没有人,没有人才怎么去振兴?我们这里自古便是书香门第,为何?那是因为祖祖辈辈都知道,在山里,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去,现在又何尝不是呢?我们要有人,才能振兴!”在志愿者们尚在回味之时,老先生已备好文房四宝,提笔书写“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学无止境,勤则可达;志存高远,恒亦能成,这一课在志愿者们的心中悄然埋下了种子,乡村振兴从来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句口号的事情,而是与你我都息息相关。
傍晚,志愿者们和丁老师聚在一起,丁老师讲:“来到蔡家畈,其实就是为了找寻那些即将消逝的记忆,将记忆仔细归纳、收藏,留在镜头里、留在纸笔下,等到后世寻根之时,一切都是有迹可循。”志愿者们也分享起这些天来的所见所闻所感,私塾中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寻答案——触类旁通探究发展之路
从康熙二十六年至今,从荒芜之地到人文宝地,钟灵毓秀的蔡家畈背后,蕴藏的是一代代人的努力。然而到了今天,蔡家畈的发展遇到了新的问题。志愿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通过十天的时间,走访了当地数十户人家,将每家每户的访谈内容都编写成独立的访谈报告,并在当地村干与乡贤的带领下,查阅了各代《太湖殷氏宗谱》以及地契文书,参观了殷氏宗祠、村史馆与蔡畈古建筑群。
通过分析访谈报告与问卷调查结果,志愿者们发现不同的故事背后,既有差异又有共性,同时对地方宗族文化也有了新的认识;志愿者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翻阅宗谱与地契文书,发掘其在历史学研究方面的重要价值,意识到乡贤在当地治理的重要示范作用,并针对鼠齧蠹蚀等问题向村民们分享了文书保存方法;志愿者们经过实地参观古建筑,学习了清皖西南地区建筑特色,并与村干们交流了古建筑保护与开发的可行性以及未来规划。最终,志愿者们将调研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呈现,为蔡家畈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参考。
对于同生于大别山区的团队志愿者叶萌而言,看到蔡家畈,便想到了自己的家乡。那里曾经也是一个贫困地区,通过产业发展亦如蔡家畈一般成功脱贫。但道阻且长,未来的发展之路又该通往何方,她来到蔡家畈,便是为了寻找新时代新发展的答案。在与团队其他志愿者一同总结的过程中,她找到了家乡与蔡家畈的共性问题,而在志愿者们的实践中商讨出的“蔡家畈方案”,同时也为她的家乡发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蔡家畈如果可以将“乡村振兴”与“非遗保护传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便会为与其有共性的地区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借鉴意义。
看发展——国家政策传递振兴之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强调,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积极引导发挥新乡贤在乡村振兴,特别是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终日乾乾与田同行,云程发轫万里可期,“我很喜欢你们,你们就像我的学生一样。”这是志愿者们与殷阮东老先生道别之时,老先生说的话。夕阳西下,老先生的身影被无限拉长——未来,志愿者们也将继续走进大山,以发展新乡贤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传递大山深处的振兴之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911.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