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淮北“童承诗意,红韵相城”社会实践团队为淮北市杜集区梧北小学的孩子们带来了一场诗词宴会。虽然受疫情的影响,队员们只能在线上给孩子们上课。但这并不影响队员们与小朋友们共同品味诗词之美。双方身虽远,但心的距离却因为典雅而富有韵味的传统诗词变得非常近。
突出专业特色,为孩子们呈现古色古香的课堂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赴淮北“童承诗意,红韵相城”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们大多来自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是文学院本科生的必修课。因此,团队决定把中国古诗词作为重点教学内容,旨在引领孩子们感受传统诗词的含蓄典雅之美,激发孩子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5月中旬,支教组的队员们开始着手编写诗词教材。由于受支教时长的限制,教材的内容并不多,但所选的诗词在时间上有很长的跨度,既有《诗经》中的诗歌,也有清代诗人的诗作。在制作课件的过程中,队员们注重文字、图片和视频的结合,使课程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
孩童的读诗声,“洋洋乎,盈耳哉”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笔下的苔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在日光无法照耀的地方,苔依然绽放自己的美丽。小孩子就像它一样,充满生机与活力。讲解《苔》这首诗的队员是张婉莹同学。听了几个小朋友的朗读后,她欣慰地表示:“同学们读得真棒,声音很洪亮,给你们点赞。”徐玉玲同学讲解的是《诗经》中的《郑风·子衿》。屏幕互动框中不断出现的“我没读过”和“我不知道”的字样说明孩子们对这首诗比较陌生。徐玉玲同学先是给孩子们放了一段《经典咏流传》的视频,带孩子们听了一下这首诗每个字的正确读音。然后,她开始找小朋友试着读一遍诗。“……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呃,什么兮,达兮……”陈欣雅小朋友虽然有不太认识的字,但声音依然清脆明亮。徐玉玲同学温柔地鼓励道:“读不好没关系的,这首诗是比较难读的。老师再给大家读一遍吧。”
感受过了苔的坚强不屈和男女间幽美的相思之苦,孩子们又在徐玉玲同学的带领下学习汉乐府中的《长歌行》。少时不觉时光易逝,一味懒惰懈怠,等到年老才发现时间已被浪费,只能“空悲切”,也就是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所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朋友们正处于幼年时期,可能对时间流逝没有太强烈的感觉。希望这首诗能让他们多一些珍惜时间的意识。哪怕只有一点,这堂诗词课就是有意义的。
以诗情画意浸润童心,为传承诗词文化出一份力
诗词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词的热爱应当从小培养。安徽师大“童承诗意,红韵相城”团队一共只有14名成员,支教时间也仅有13天,能教给孩子们的诗词数量有限。但队员所参与的是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赛。未来的日子里,队员们以及更多的志愿者还会继续开展支教活动,趁青春正好,和小朋友们一起,徜徉诗词的海洋,不负美好时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4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