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湛江8月15日电(通讯员连梓迪)一直以来,东莞的转型升级之路颇受关注,不仅受到多家媒体的争相报道,也引来专家探讨东莞产业升级、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东莞市具有10多个传统村落,蕴含了典型的岭南文化,这些村落都在乡村振兴的政策下焕然一新。广东海洋大学北斗七星实践队于8月7日到东莞大朗镇,麻三村,东坑村参观实践。
大朗镇实现产业转型,村民解放双手
图为北斗七星社会实践队参观毛织厂大学生网报通讯员连梓迪摄
为了解大朗镇居民对大朗镇毛织业及其转型升级的发展历史的认识、大朗镇居民对大朗镇毛织业转型升级带来的对自身生活影响的体会和感受,调查组成员制作了线下调查问卷,随机让当地居民填写。在实地调查访谈中,大朗镇的村民都十分热情,跟队员分享自家毛织业的是怎样从纯手工走到机械化。谈及这些,村民们都喜笑颜开,充满自豪。村民们告诉队员,从前的大朗镇走的是水泥路,住的是简陋的平房,赚钱都是靠老人们的双手一针一线换来的。而如今的乡村,家家过上了吃饱穿暖,阖家幸福的小康生活。村民笑着说“现在毛织厂都机械化了,我们的双手也解放了。”
为考察大朗镇毛织业的发展情况,成员们先后到大朗宇海针织制衣厂、中国大朗毛织贸易中心,以及口罩厂进行参观调查进行参观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队员们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大朗的毛织业发展得比较完善,毛织材料的颜色、材质都有比较统一的规定,保障了毛织的质量。工厂的工人们热情的向队员分享这些年乡村制造业的变化。
麻三村发展旅游经济,村民走向小康
图为北斗七星社会实践队航拍麻三村大学生网报通讯员连梓迪摄
走进以旅游经济发展的麻三村,如今早已修好了水泥路,在旅游业的推动下,这里已经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村中城”,繁华的街道,干净的小洋楼让下乡的队员们难以置信在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个落后的小山村。
为充分了解麻三村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情况以及村民们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关注度,团队成员对全村乡村振兴情况进行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发现,麻三村乡村振兴成果显著,村民生活水平整体提高,其幸福感大幅度提升。
凭借麻涌版的“爱琴海”的临湖商圈,将麻三村发展为集住宿,购物、娱乐、出行、餐饮于一体的旅游景点。在采访村书记的时候村书记说,困难是有的,但是村子也一直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稳步发展。前些年市场不景气,村里青年流失严重,许多身强力壮的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留在村子里的都是老弱妇孺。而如今麻三村建设的如此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也已经初见成效,年轻人也大量返乡。孩子们也不再是留守儿童了。
东坑村美化人居环境,实现最美乡村
图为北斗七星社会实践队东坑村街景大学生网报通讯员连梓迪摄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东坑村,东坑村位于东坑镇中心腹地,下辖东涌、岭贝塘、江坑、石中市、塘唇五条自然村。活动中,实践队一行人来到绿水青山环绕的东坑村,实地考察东坑特色产业:“一绿一白一红”的生态茶园、试验田及山药文化展示馆,对茶产业、山药产业和红米产业带动乡村产业经济等方面有了深入了解。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工作的指导下,东坑村着重人居环境,力争把东坑村发展为最美乡村。村书记说,这些年我们的改变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说,首先对村内闲置杂间、闲置边角地进行美化,明渠改暗渠;其次是充分利益道路旁的闲置地,建设休闲小公园;最后秉承创宜商宜居环境,建美丽幸福村居理念,对百顺公园进行优化和美化,丰富群众的文体休闲生活。在百顺公园内建设党建公园,殷实党建基础,同时充实了村图书馆藏书,让村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接着,同学们跟随基地生产技术人员细致学习了铁观音的晒青、做青、杀青、包揉、干燥等详细制作流程。在做茶师傅的指导下,同学们积极参与铁观音加工的全过程,掌握每个环节叶态的变化,详细记录工艺参数,并学习手工摇筛、开筛技术。当地村民向师生介绍了茗村东坑的文化特色,并参观了产业文化展示中心,让同学们深入感受到东坑村的魅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729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