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底,作为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的一名学生,我积极响应“返家乡”“社会实践”的号召,报名参加了2022暑期“一起云支教·阅读向未来”的志愿活动。在“云支教”过程中,我通过开展云课堂、阅读活动等形式向小学生传递红色文化,讲好红色故事,彰显出了西外志愿者的责任担当与青春风采,感受到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的可贵之处。
2022年7月27日晚上七点,是我和两个孩子约好上第一节课的时间。第一节课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进行自我介绍、讨论活动安排和读书方法分享。因为和孩子们是第一次线上见面,怕孩子们害羞不敢多说话,所以我课前准备了很多小问题,打算引导着孩子们发言。
令我惊喜的是,在我介绍完自己以后,孩子们就能简单地照猫画虎地像我那样分不同方面来介绍自己。虽然说的话并不多,但在学习中这种模仿意识和分角度的能力会在潜移默化间发挥意想不到的效力——“可塑之才”,这是我第一节课后写下的对孩子们的评价和感受。四年级的孩子,在一个萍水相逢的陌生人面前,有几分紧张无可厚非,但我也从李政达和王思忆的眼神里读出了几分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我在期待下一次上课。
第二次上课时间安排在7月31日,主题就是“导读”。我在第一节课后布置了让孩子们自己选择书目的任务,李政达选择了《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王思忆选择了《十万个为什么》。根据两本书的不同性质和不同内容,我分别提出了一些阅读建议。
有共同的我就会一起讲掉。比如对于阅读环境,我希望能尽量在安静的地方进行阅读,这样有利于放松心情,不骄不躁,提高阅读质量,提升阅读效率。
有差异性的部分我就会多设计几个问题,让另一个孩子也充分地参与进来。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中没有《西顿野生动物故事集》中下标黑实心点的文字部分及其注解;我就先让王思忆现场阅读文本回答问题,由看过书的李政达来评价王思忆的回答;这样两相结合,孩子们也能根据同龄人的学习能力和阅读情况感知到自己未来的学习过程中应该如何做得更好。
经过课前的准备和筹划,我选定了“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背景下的跨文化交际趣味小知识”作为高校特色课程的主题,并配合此主题,比之前两节课多找了一些网络上的视频,先设计了一些跟主题相契合的小问题,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观看,看后回答问题。
上课过程中,我很明显地感受到孩子们在观看视频的时候热情比较高涨,会不自觉地模仿视频中的动作(比如“手势差异”方面,视频讲到一个“OK”的手势在不同国家的不同意思,孩子们就会比出“OK”手势)。这启发了我:之后对孩子们来说,比跨文化交际趣味小知识更难理解的“红色寻访”课程也可以多安排一些视频来辅助孩子们理解,从而达到更好地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的目的。
“云支教”活动仍在继续,我也会尽力在每次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在每次课上积极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每次课后向妈妈们反馈学习内容和孩子的表现情况。这样的生活虽然平淡,但依旧真诚,我觉得这是世间最大的浪漫。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66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