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上旬,我参加了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及图书馆商小图工作室共同开展的“一城一馆”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宁波、金华、绍兴三市,深切感受到了其文化场馆的历史魅力与现实意义,并与调研小分队一同努力挖掘其在数字化进程与城市形象方面的深层价值。
其中,在金华的调研经历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
一同点赞:合理布局扩阅读空间,区分板块显特色文化
我们调研的其中一站是金华市图书馆。映入眼帘的它总体上呈欧洲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清新脱俗。阅览室、自修室、沙龙室、阶梯报告厅、严济慈纪念馆等等,这些合理的布局有效地扩大了阅读空间。在我看来,这不仅为当地市民提供了饱览图书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让我们这些初次访问者一见倾心。
我们还参观了金华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展示厅。其绘就的金华发展的历史脉络,充分展示了金华这些年来在历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有益成果,让大家纷纷叫好。对开放书架巧妙的区域性划分,使展示厅和原来的地方文献区既是整体,又互相分开。走过府县志、历史名人书架、党史资料、婺剧史料等展区时,我们情不自禁慢下脚步,驻足观赏。看着这些泛黄的纸张,新文化运动至抗战期间的金华红色新闻人组织文化团体、创办报纸刊物、宣传先进思想的身影,在我们的眼前一一浮现。
解放后创办的金华报纸仍以“深入群众”为宗旨。我不是金华人,可玻璃橱窗中的那版«金华晚报»却仿佛带我回到了7年前的金华,看到了金华历史的缩影。晚报中既有立足国家大局、要求“勇担新使命”的呼吁,又有深入民情、“勿要吸烟”的劝诫。看着这一行行黑色的方块字,看着一张张契合的图片,我想,地方晚报是当地民情风俗的记录者,也是当地城市发展的推动器啊。
除了地方文献的历史厚重感,我们从诸多细节中体会到了金华市图书馆的温度。二楼增设的母婴室,三楼过道的位置存包柜,二楼大厅的轮椅、雨伞、常用药品等物品,方便了哺乳期妈妈等特殊人群,满足了普通读者临时存放随身物品和特殊情况的需要,也让我们的心中热乎乎的。
亲身体验:深耕数字化服务,让阅读更加便捷
参观完文化展厅,有些队员被角落的机器吸引了目光。e家书房前,大家跃跃欲试,都想亲自用用电子借阅器,这可是实现“一卷在手”到“一屏万卷”的利器呢!
金华市图书馆围绕“e家书房”推出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除在线阅读、查询外,可谓是琳琅满目、多种多样,让我们这些习惯了电子阅读的“弄潮儿”也颇感激动。少儿书屋、魅力婺剧、文化遗产等各类栏目丰富多彩、老少皆宜,实现了在线收听书籍或观看婺剧,可以说是足不出户也能畅游八婺大地,遇见诗和远方,岂不快哉?
认真总结:深化合作实践,共探数字浙江
距离本次调研的实地考察工作结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收尾工作还在继续进行。其中经历的许许多多,也值得我花更多时间细细品悟。
三个城市之间来回调研,最后进行总结、分析,带给我的体悟是:互相理解、积极合作是重中之重。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队伍内分别设置了负责实地调研、文本宣传、统筹等不同小组。作为文本组的一员,我需要和组内成员相互磨合,合作完成实践调研策划书及实践报告,也要根据其他队员们拍摄的照片等线上资料撰写文稿。实践组的同学实地走访时,不仅需要拍摄照片、录制视频,还会向工作人员、路人发布调查问卷,为我们文稿的撰写和最后总结提供丰富的材料。统筹组的同学负责财务报销等后勤工作。各组之间的工作各有不同,却又相互配合、互相补充,保障了调研活动的有序开展。化队员成果为我所用,完善稿子宣传队伍实践内容,正是合作真谛所在。
这和金华市图书馆的文化服务建设工程有共通之处。文化服务建设离不开现实基础,也离不开自身努力。作为金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在数字化浪潮前,如何完善公共文化场馆服务,让文化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它一直在努力摸索答案,也似乎为我们指引了一条可行的道路。是秉持“读者第一”的初心,是强化数字赋能、硬件提档升级的举措,也是联合其他文化场馆力量、顺应时代潮流的行动,让金华市图书馆得以提升服务、创新惠民。在品味金华市图书馆韵味的同时,我们需要汲取经验,助力浙江文化共享工程的进一步推进。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50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