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研究新高考教育改革的新模式,得知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有明显提高。因此,基于县城高中语文教育实况,针对当今语文教学存在的相关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拙见。
一、语文教学的现状
由于我进行访谈的对象是县城高中语文老师,所以,我的立论角度是局限于像我所生活的三四线小县城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不能够以偏概全,总结归纳出整个中国语文教育的现状。所以,我有必要说明这篇调研报告仅仅只能对语文教学的反思起一个参考作用,但是我会如实记载我们这个小县城的语文教育现状,也是希望能够引起相关方面人员对语文的重视。除此以外,我也会参考相关文章,结合专业人士对语文教学现状的看法来完善我的调研报告的书写内容。
首先,我想谈一谈我个人对语文教学的一个感受。实话实说,我的高中母校一直是以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来要求语文教学。我也坚信,在当今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达的讲求物质利益的社会,正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所说的那样,语文这类文科,的确不受到当今社会的重视,而理工科由于能够快速地将知识变现,所以受到整个社会的高度接纳。这样一个社会现象作用到高中教育领域,那便是以语文为首的文科类的教学以及课程都不怎么受到由上到下的重视。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高中理科老师更容易受到校长家长学生的青睐、学校设置的奖学金人数理科人数永远比文科要多、理科班的老师资源绝对比文科班要强等等。然而,这只是整个文科所处的一个窘境,如果你再仔细拆开这个整体,你会发现语文这个主要学科却是语数外这三门主科中最不受重视的一科,同时它也是历史政治地理这些文科中显得不那么重要的学科,即便它的高考分值高达150分,但是学生就是不重视它,甚至有些班主任也不重视。究其原因,一部分原因是语文这个学科的特殊性,语文作为我们的母语,是我们从小到大每天都要打交道的学科,因为语文是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的,我们潜意识地认为它不用怎么学习,只要是个中国人再不济也可以凭借自己普通的语文水平将一份语文试卷做到合格甚至良好的成绩。因为语文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它不像数学那样需要进行抽象思维地思考计算,也不用像英语那样需要记忆大量的单词语法知识形成一套新的语言体系。而且,语文在我们的印象中就是一门提分比较慢的学科,它不能在短期的突击练习中给我们带来想要的分数上涨,而是需要我们慢慢去培养语文素养,这无疑就让很多急于求成的学生打退堂鼓了。除了这些主要原因还有其他原因,我就不一一列出了。但是,综上所述,我觉得这些语文学科本身特点的原因并不是语文学科不受重视的根本原因,我认为根本原因还是要归结到社会原因层面。现如今,整个社会普遍奉行利益至上的原则,我的确不愿意相信整个社会靠着赤裸裸地利益交换维持着,但是无法不这样理性地承认和分析。而学生们的价值感无疑也会受到这个大环境的影响,所以更多的学生会选择读理科,大部分学生甚至会自动放弃语文的学习,不再听老师的讲课,而是觉得凭着自己平时看看书、做做题就能拿到一个还不错的成绩,如果你跟他说这种方法对自己的语文学习不会有很大帮助,还是要紧跟老师的课堂,他甚至会理直气壮地反驳道:“就算我认真听了语文课,我的语文成绩也不会提高多少,还不如把语文课堂的时间用来刷其它薄弱学科的题目,这样对于我的总分来说是有极大帮助的。”每每听到类似反驳的话语,我都会哑口无言,我并不是觉得自己的劝告是错的,并且对他们的反驳感到失望,原因是我们现在的学生正在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培养出一个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把得失看得过分重要,特别是在这个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在学生们心目中能够提分就是王道,不论个人身体健康、学科素养等等。仔细反思一下,这样的做法对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都是有害的,并且,这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很明显的功利的和急于求成的心态,不利于学生成长。
杨向荣教授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计划》,得出了县域高中语文教育举步维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学生因受到“重理轻文”思想观念的影响,普遍轻视文科;第二,应试教育使得学生越来越急功近利;第三,语文教育资源局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眼界;第四,语文教学方式的单一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第五,师资力量的薄弱制约了县域高中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这五点原因,我觉得很有必要再对他们详细地展开介绍。大家都熟知这样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如今,“重文轻理”的思想已经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这也正是导致学生轻视语文学习的主要原因。而这个现象的出现正是和当今的工业化主导的现代化社会有关。而这种现象正式在我国古代传统的考试制度科举制度因受到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而被现代化考试制度取代而产生的。这样的考核方式也正是为了适应社会的竞争、信息化等特点。科学技术无疑为工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显而易见的是数理化学科是学习科学技术的头牌科目。自然而然,就会让人们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能上一个好大学,只要掌握科学技术就能够找到一份靠谱的工作,所以上了高中,数理化就变成了香饽饽,而语文学科却变成了学生们主动抛弃的学科,从一个主科变成边缘学科。学生们对语文的主动放弃主要表现在他们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数字、公式、定理上,花在演算、刷题上,语文就是上课听一听,课后永不管的学科,更有甚者,觉得语文老师上课很无趣,认为听了语文课语文成绩也不会好到哪里去,所以连语文课都不听了,直接用来学其他的科目。而这种现象在县域高中是十分常见的,农村家庭和城乡结合的商业从业者家庭的孩子尤为如此。应试教育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了,这的确是当今教育不可避免的一大弊端,也是相关人员需要重视和改善的一大难题。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家都普遍追求高分数,应试教育将学生的个人能力量化成分数,以考试成绩来论成败、论英雄,谁的成绩高,谁的综合素质就好,谁就能够被名牌大学录取,成为家长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为什么现在会出现“内卷”“鸡娃”等词语,因为这些词语正是应试教育模式下人们不得不做出的选择。然而,在普通县域高中开设的课程中,理科科目学习见效快,提分明显,同时由于智力的差异,这些科目很容易拉开差距。可是语文由于自身的特点,却和这些见效较快的科目显得格格不入。众所周知,语文的学习重在积累,每一个语文大师都具有十分广博的知识面,每次和他们交谈时,总会觉得他们对于每一个话题都不会卡壳,而且都会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犹还记得前几天在采访老师的过程中聊到了“博士”这个称号,真的是让我再次感到新奇。老师表达了他对于这个词的疑惑,他说当今的这个称呼不同于古代上“五经博士”的称呼了,如果从字面上去理解“博士”的“博”字,它应该是广博的意思,然而,如今的大学培养的都是专业化人才,博士作为一个普通人不太能够达到的境界,最终为社会输送的都是精通于每一个领域的专业化人才,这是和“博士”的“博”字是相互冲突的。当时我听完老师的个人见解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到新奇,因为我是第一次听到有人这样理解博士的,紧接着我就为自己不能够有像老师这样的批判性思维而感到惭愧,每每看到“博士”这个词,我都会心之所往,但是我也没有跳出世俗的眼界,站在高于世俗的高度上去理性地审视这个词语。写到这里,我就又联想到老师交给我们的学习文言文时逐字翻译的方法,如果我牢固掌握语文知识的话,用到此方法来理解“博士”这个词,岂不是也能够和老师产生相似的理解?回归主题,从博士这个视角出发,你就可以深刻感受到语文的学习就和想要拿到博士文凭一样,十分不容易,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积累相关知识。而这也正是语文不能够像数学、物理等理科一样能够迅速提分的原因所在,那么,对于那些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一批学子来说,语文就不会受到他们的青睐。除此以外,学生的语文眼界还会受到语文教育资源匮乏的影响。上面着重提到语文是一个重在积累的学科,它很重视博闻强记、积少成多。可是县域高中由于受到经济不发达等因素的影响,无法像大城市上面的高中一样能够获得不错的教育资源,所以,学生们学习语文主要是通过课本以及老师的课件。以我们的高中为例,学校图书馆的设置形同虚设,高中三年我清楚记得自己进入图书馆的次数仅仅只有两次,印象深刻的那一次进去图书馆,居然连桌椅都没有,我们想看书都只能站着浏。此外,从那些布满灰尘的书架和书本上面就可以发现这个图书馆应该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状态。试想一下,这样的图书馆大家应该都不想再去第二次了吧,这本该是学生们求知的宝地,可由于校方的忽视,这里变成了一个十分寂静的地方,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无疑是一个悲哀,因为书籍乃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却如此般不受到当地高中往届学生们的重视。有人会说,当今网络发达,学生们可以通过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呀。但是当你仔细研究这些信息的特点后你就会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大多流于浅薄、快餐式、娱乐化,真正能够涵养心性、提升境界的资源很少。即便如此,学生上网搜寻资料也只是浅尝辄止、浮光掠影,有的甚至会在搜寻过程中被突然弹窗出来的其它信息给吸引过去,这无疑对于语文学习是毫无帮助的呀。众人皆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语文学习方式的单一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本来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可以学。但是现实中语文的学习却存在着索然无味的状况,有人觉得是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有人觉得是教育部制定的考核标准有问题,说实话,我觉得语文的学习不能够激起同学们的兴趣,这个责任并不能归结到某一方的身上,我们需要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县域高中师资力量的薄弱限制了语文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县域高中由于受到当地经济不景气、基础设施没有城市齐全等原因,往往难以招到人才、留住人才。一些优秀学校毕业的老师根本不愿意来到县域高中教书,以笔者所毕业的高中为例,近年来很少招到重点学校毕业的老师,即使是有优秀的老师来到了我的高中也会想尽方法调到其他学校去。这必然会导致一些优秀的学生也会努力学习凭自己的实力考到一所比较厉害的市级高中去。县域高中的师资力量得不到保证,老师年龄普遍偏大、知识老化、观念陈旧、与时俱进的勇气不足,所以很难以学生们追求的新颖方法去教授语文,所以县域高中的语文难以可持续发展。以上几点正是以笔者的高中学校为例,来探讨县域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二、语文教学的改进方法
一个国家的语言势必是这个国家的文化命脉,语文的重要性于我们个人于我们中国这个大国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既然上面以县域高中语文教育现状为例,指出了许多方面存在的问题。那么,针对这些方面,我们能够有哪些破冰之举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观包括一个理论、三大原理、四种精神、五大主张,其中,我特别赞成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处处可以学语文,语文时时可以学。学好语文,它对于我们个人与人交往的文采、气质等方面都是有益处的。此外,我也十分赞同陶行知先生将教师看作是教学工作上十分关键的一环。所以,想要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关键在于提高老师的教学能力。从教师本人的角度出发,我觉得以下几点内容可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或者是想要将来成为一名语文老师的人努力追求的目标。首先是终身学习。众所周知,学海无涯,以前看见这个成语觉得它很适合学生,但是现在觉得作为老师也很适用这个词语。在这次的访谈活动中,当我问到有什么建议可以给到同事和自己的,老师毫不犹豫地说出了“终身学习”这四个字。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教授语文科目已经有将近三十年,他在这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很专业的人了,然而在面对我的提问,他没有像我想象的那样说出很多建议,只是提到了这一点,那可以证明,终身学习对于语文老师甚至所有人都是普遍适用的。犹还记得老师提到自己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一个论坛的经历,他不禁感叹道好大学的教授讲的话就是不一样。然后老师也是告诉我,终身学习可以让一个老师能够不断地接受世界的新知,并且要积极思考如何将其与基础教育衔接起来。其实并不是语文这一个学科存在新知与基础教育存在衔接问题,而这个问题其实是在理工科中会非常的突出。大家都应该清楚,理工科类的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国家每年都会投入大量的金钱去发展科技,然而一些前沿的科学技术却很难能够与基础教育相结合,让学生们能够将生活中的新的科技成果与书本上面的知识无缝对接进行了解。归根到底还是在于老师没有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永远只用老一套教法去教学生,由于知识有限,就不能够及时将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这无疑就会让以后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与社会的前沿科学产生极大地信息鸿沟。除了老师需要做到终身学习这个要求之外,我觉得老师还要培养自己成为一个有才华、风趣幽默的老师。如何上一堂让学生感兴趣的语文课,我认为课程的设置是一方面,而老师个人的魅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要想激发起学生热爱语文的乐趣,语文老师就需要在这两者之间起到一个至关重要的连接作用。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他的“大语文”观中这样写到,“新教员不重在教,重在引导学生怎么样去学”。教师跟学生更多的是要相互交流,而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与思想。那么教师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呢?我认为以下几点可以尝试:第一,尝试当今流行的翻转课堂的模式,和学生互换授课角色,把课堂教给学生去安排;第二,充分尊重学生,语文的学习没有固定的模式,不管学生愿意用何种形式去学习语文我们都不应该随意否定,而是要耐心倾听学生的心声,根据学生的真实感受去调整自己的授课模式;第三,教师要注重启发,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不要为了赶学校布置的任务进度而拉快上课节奏,这对于一门需要不断打磨品味的学科来说是适得其反的。祖师爷孔子曾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文是一门具有生命力的学科,我们可以通过文字与它进行对话,老师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与尊重,让学生们从兴趣中学习语文会更有成效。犹还记得采访时,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沈老师说过,语文老师本身要有才华,要幽默风趣,需要不断通过阅读等方式来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的语文修养。除此以外,能够写出一手好看的字是做老师的基本要求,更不用说是教授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汉字的语文老师了。此外,沈老师还特别强调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多多培养自己写作的能力。他说道,一开始不会写、不知道写什么是正常的事情。但是不能以此为借口,而是要坚持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我们不仅需要输入大量的新知识,同时还需要经常输出,锻炼自己的思维表达能力。对语文老师之所以提出这么多要求,当然也是希望每一位语文老师能够以身作则,不仅要对学生提出相应的要求,自己本身也要用相应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但是,单凭老师一个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社会这样一个大环境中,任何事情想要做出改变都需要各方的力量共同努力。所以除了老师自身需要改善,我认为以下几点也是我们需要不断奋斗的。而笔者认为以下三点是十分重要:第一,社会、家庭、学校都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育的重要性。语文是一门教化性、工具性很强的基础学科,在大国交流以及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从社会历史层面来说,语文可以将历史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一代代华夏子孙,更是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增进各国对中华文明的了解,避免出现误解中国的情况。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播文化,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靠语文传承下来的,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也是靠语文教育传播四方的。宏观层面可以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起作用,微观层面对个人的成长也是有作用的。通过语文教育,可以涵养个性气质,可以锻炼意志品质,可以陶冶精神情操;通过语文学习,我们可以优雅地和他人进行交流,可以儒雅地交流,可以文雅地交流;“腹有诗书气自华”,学好语文,可以使人获得形体、神态、气质、语言的高度统一。所以,无论社会、家庭、学校,都要高度重视语文的学习,把学习语文作为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第二,回归语文教育本质,摆脱应试教育的枷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根据高中阶段语文教育的任务和学生认知特点提出了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注重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着力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促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语文教育水平;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所以语文教育首先要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把语文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起来。语文教学应该乘着全国高校普遍开设的课程思政的模式,将语文的育人学科特点与课程思政完美结合起来。语文教育要重视应用,语文的重要功用是交际,表达,所以语文教学要强化应用能力的训练,教者要创设情境,多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大胆去表达,这样既突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也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当然,语文本身的审美要素不可忽视,语文的语言或清新或质朴或含蓄或隽永,文学风格或婉约或豪放或悲壮或沉郁,意境或飘逸或辽阔或幽邃或冲淡,文学形象或壮烈或超脱或高大或卑鄙,教者都要充分挖掘引导,让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总之,语文教育要回归语文的本质,加入时代的元素,学生才能喜欢语文,走进语文,这是语文教育最重要的理念。第三,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开放式、立体式课程体系。语文学习不同于其他科目学习,是以阅读积
累为基础的,重在领悟感受,语文能力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是需要长期坚持,潜移默化的,所以,语文学习更需要丰富的资源配置,加强语文课程建设是必需的。现行语文教材几经修订,渐趋成熟,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首要资料。图书馆、书店等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好的空间,县域高中要加强学校图书馆建设,投入资金购置图书,以满足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需要。紧跟乡村振兴步伐,县域乡村也要完善文化设施建设,比如村级图书室、文化站建设,助力语文教育。同时,县域高中要坚持语文活动课程建设,比如文学社、经典诵读会、读书报告会、趣味知识竞赛、红色故事宣讲、文博参观、话剧表演等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引导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体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接受语言文字的熏陶,感受文学艺术的魅力,相信学生的语文能力会日有所进,这是县域高中语文教育摆脱尴尬局面最好的方法。
笔者从教师本身以及社会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些改进方法,愿我们的语文教育能够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 杨向荣. 县域高中语文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文学教育(下),2022(5):171-173.
[2] 刘若楠,屈玉丽. 陶行知教学合一思想对语文教学的启示[J]. 文学教育(下),2022(5):162-164.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76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