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蕴, 历久弥新。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文化中的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地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领会非遗中的“匠心”精神,曲阜师范大学工学院“匠心筑遗”调研团成员于2022年7月2日至2022年7月11日前往各地找寻非遗足迹,深入感受非遗蕴含的文化魅力,亲身感受它的风俗民情、文化观念。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匠心筑遗”团队调研之前,调研团成员对于自己家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是很少的。但是通过采访和实地调研,调研团成员都对非遗有了深刻的理解。传承者精湛的技艺也为调研团成员展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图为调研团成员在体验学习吹糖人这一非遗技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雅亿 供图
山西民间面塑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它承载着三晋人对生命的崇拜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调研团成员亲手学习面人的捏制,体会面人的制作过程,感受该项非遗技艺的难度和魅力。
图为实践队员向山西面塑传承人学习孙悟空的捏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雅亿 供图
调研团成员了解到,山东省枣庄市阴平毛笔制作技艺历史悠久。一支毛笔的制作从选料到完工,要历经上百道工序,当地工匠至今依然坚持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纯手工加工制作毛笔。2016年,阴平毛笔制作技艺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图为调研团成员来到阴平毛笔制作厂,传承人刘先生正在为实践队员讲述毛笔的制作过程。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杨福茹供图
物华天宝,非遗是中华之宝;人杰地灵,大地孕育文化之灵。在实践过程中,调研团成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非遗的独特魅力。
工贵其久,业贵其专。
非遗传承人掌握着传统的绝技,保留着传统风俗的严格礼律,延续着独特的传统价值,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活化石,也是民族文化的根与魂。他们以精湛的技艺,为我们展示着过去瑰丽的文化。
工贵其久。要想练成绝技,需要坐冷板凳的精神,需要长达十几年对技艺孜孜不倦的追求。调研员成员在实践中更加理解了传承的不易。在当今,仍然坚持这种工作态度除了时间成本,还有经济方面的损失。这些传承千百年的非遗技艺,让调研团成员在惊叹之余,更从中感受到他们精湛技艺背后那蕴含着的对技艺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正如调研团成员见到的这些非遗传承人,无一不经历了数十年的打磨,才拥有了如今的驾轻就熟。
业贵其专。“工匠精神”是一种对精品佳作的极致追求,需要巨大的耐性和毅力。经过调研团成员在实践中对非遗传承人的了解,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的直接承担者一般很早就开始了跟随学习。“入之愈深,其进愈难”,不具备“工匠精神”就无法达到“而其见愈奇”的境界。中国古代工匠把对自然的敬畏、对作品的虔敬、对使用者的将心比心,连同自己的人生体悟,倾注于一双巧手,创造了远超西方的古代科技文明。随着农耕时代结束,一些与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老手艺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工匠精神”永不过时。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它的传承和发展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如面人,糖人这些非遗传承,依旧活跃在当代,为更多人带来惊艳和欢乐。
回顾与展望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一切归于沉寂之时,唯有文化以物质或非物质的形态留存并传承下来。每一项称得上文化遗产的,都是经历了岁月沧桑和历史风雨,凝结着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智慧结晶和情感认同,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调研团成员感受到了非遗蕴含的文化魅力和非遗传承的不易。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有义务去守护这五千年的传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14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