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17日,万里无云的美好天气,我跟随着安徽工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救驾”小分队,一同相聚自驾行至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古城,开展一系列丰富且具有深刻意义的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我们以“振兴老字号,‘救驾’徽文化”为宗旨,针对日渐式颓的徽商老字号,通过团队的行动感召周围的人共同关注它,参与徽文化振兴与传承,打造文化乐园。本次实践将为寿县古城注入生机活力,并以此促进当地的旅游业与食品生产的共同发展,为其繁荣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与此同时,在不断完善机制、创造条件、强化管理、改进服务的基础上,也培养我们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我们自寿县古城墙城门之一的“通淝门”驶入,恍惚间,旧年宋词所言的“古道西风瘦马”之意流连心头,共鸣无意间响起,我知道,此行不会虚。
映入眼帘的便是号称八百里闻名的楚韵寿风——寿县古城,它一共有四个城门,东门为宾阳,南门为通淝,西门为定湖,北门为靖淮,蜿蜒的城墙兜兜转转,将四个城门连接起来,傍势修建,一座寿县古城平地而起,展现在世人眼前。钱钟书《围城》所言:“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一座古城挡住了岁月与战火的侵袭,也留住了其所独有的渐渐消失的楚风古韵。行驶至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的店面商铺,随处可见“寿县大救驾”店铺的身影,它好像在诉说着大救驾的历史,也展现了当地人对传统名点—“大救驾”的骄傲,可明明什么都没有说,什么也没有做。
“古城特产大救驾”、“大救驾博物馆”“银鱼干大救驾”等店铺分布在街道的两旁,这里就是“大救驾”的家,是寿县人的骄傲。在道路上充斥汽车与电动车的今天,寿县古城中仍然存在一些类似于黄包车的不合理的拉人电车,可转念一想,好像又没有什么问题。毕竟,千年的历史都留住了,留住些“黄包车”又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蓝色的车棚映入眼帘,不禁让我想起了寿县古城的前身“寿春城”——楚国晚期都城,而如今这座城,到底又“私藏”多少楚人楚韵楚文化?转头回眸,历史的光影回放眼前,旧城旧人旧事轮番上演,不禁让人好奇这座千年古城的底蕴与秘密。
我跟随着“救驾”小分队依次拜访参观了大救驾博物馆等大救驾店铺,受邀品尝了当地现做的大救驾,果然,有些东西还是在当地吃觉得更好吃,这里的大救驾让寿县人值得骄傲,随后大家不约而同买了些,当做纪念品。后又行至寿县“楚文化博物馆”,探访寿州文化之根,贯彻本团队救驾徽文化的宗旨。博物馆里面的藏品种类很多,有瓷器,青铜器,玉器,金银器,农业生产工具等,平凡中的不平凡,是我对这座城最好的评价。其中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不是什么真漆玉石,古木青瓷,而是商代的“兽面纹铜斚”,同样也不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弥足珍贵,而是因为它戏剧性的被发现过程。这件青铜器是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在寿县废品仓库拣选发现,让人很是惊讶。不管历经上千年的侵蚀破灭,不管流转在何人手里,它都没有离开过寿县这座小城,像是承载着寿州与徽文化的灵魂,像是寿县的根,寿县的宝,终究还是会破尘埃而出世,再次保佑这座小城。
此次我们小队成功完成了实践活动,不仅进一步了解到“大救驾”的历史与背后蕴含的人文风情,也通过对寿县这座古城进行深入走访,感受到了背后的深沉情感。我们用实际行动检验了饮食文化背后蕴含的情感与深意,让我们的双肩上不自觉地挑起了一份责任,找到了继续前行的动力。我想,这可能就是实践活动的意义所在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有些东西总归实际体验过才会更有感触。虽然活动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我们的旅途并没有止步于此,反而增长了阅历与经验,如我所愿,这次活动,这个夏天,完美收官!
最后总结:文化是是一座古城的灵魂,是一个民族之根,是一个国家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通讯员 陈美娟 郭雨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1097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