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曲阜7月24日电(通讯员 任雨颖)为了探究阿胶文化对于发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医药、探索非遗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及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意义,曲阜师范大学“九土所钟,岂为凡材”阿胶实践调研团于2022年6月10日-2022年7月31日前往东阿县图书馆、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中国阿胶博物馆等地进行调研,旨在切身体验阿胶的魅力,感受阿胶的生命力。
1、阿胶的形成
阿胶是一种特殊的中医药,在中国历史上已经有了近三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名贵的中药,被历代医家誉为滋补“上品”、补血“圣药”,与人参、鹿茸并称中药滋补“三宝”。时至今日,阿胶依然是中医治疗血虚的首选药物。
实践队队员们来到中国阿胶博物馆,学习了解阿胶的发展历史。阿胶的最早历史源于黄帝时期,至今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位于东阿镇的狮耳山上,仍有黄帝女儿当时用于晾胶的胶台及取水遗址,分别为柯台及柯井,柯井即最早的阿井原形。
阿胶,出自《神农本草经》,为马科动物驴的皮,经漂泡去毛后熬制而成的胶质块,故《千金·食治》称驴皮胶;晋唐时期“岁常煮胶以贡天府”,又称贡胶;昔谓以山东东阿阿井之水熬制而成,故传统有阿胶之名。到唐代,陈士良《食疗本草》中首次提出以牛皮制作的胶称为“黄明胶”,一直沿袭至今。
图为中国阿胶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新宁摄
2、阿胶的药用价值
大家都知道,东阿县是著名的“阿胶之乡”,说到阿胶有一位非常重要的历史人物,商朝初期大臣——-伊尹。伊尹曾在“有莘之野”(山东莘县)躬耕务农,后佐汤兴商,因其他发现了动物胶的药用功效,而被我们尊称为“阿胶的创始人”。‘
东汉时期,被誉为本草学开山之作的《神农本草经》将阿胶列为上品,称其 “久服,轻身益气”。 表明了阿胶必须长期服用才可达到更加更好的效果。
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记录了有关阿胶的药方。如:黄连阿胶汤、胶艾汤、炙甘草汤等,都是延用千年的传世名方。
那么阿胶因何 而得名呢?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陶弘景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在其《名医别录》中明确记载:阿胶,“出东阿,故曰阿胶”。中药材讲究的就是道地性,像川贝母、广木香、杭白芷一样,属道地药材,因其产地而得名,所以,阿胶也是这样。
图为药王山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李文静 摄
3、阿胶生产的地域性
阿胶发源于山东东阿县一带区域,特殊的地理环境是其形成与创造的基础。其中得天独厚的阿井水,又称圣井水、圣泉水,是阿胶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实践队队员们来到药王大街上,早就知这东阿阿胶曾是有着3000年历史文 化的皇家贡品,被誉为“补血圣药”“滋补国宝”,而这东阿阿胶的神奇之处,是离不开阿井水的。实践队队员们来此处,便可揭开阿井水的神秘。现代科学技术很好地印证了阿井水的独特价值。阿井水是泰山、太行山地下潜流在东阿地下汇集而成,一般水比重为1.00,而且东阿阿胶的生产用水——阿井水比重为1.0038,即每立方米比一般的水重3.8公斤。阿井水是弱碱性水;软硬度适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与微量元素如钙、镁、锌、硒、铁等,钙镁比值为3:1是最佳饮用水的比例,有利于阿胶的提纯和去杂;含有偏硅酸,研究表明,偏硅酸具有软化血管,用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图为阿胶井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明东 摄
4、阿胶文化
阿胶文化大致分为物质文化类和非物质文化类。
阿胶物质文化,是指具体的部分,从广义上来说,阿胶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与此相关的制作厂坊、加工工具、,产品包装,以及历史留下的相关产物均属于阿胶的物质文化。
阿胶的非物质文化是指阿胶的功用效能、生产工艺等,是一种无形的,只能通过一定的载体反映出来,是最值得研究和关注的地方。
图为中国阿胶博物馆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刘新宁 摄
5、对阿胶的期望
阿胶文化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是祖先的创造发明,是历代先贤多年探索积累的结果,也是当今阿胶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通过保护有利于进一步挖掘阿胶的内涵,拓展空间,提升品位。要坚持文化先行,提升工艺水平,扩大应用领域,最终造福民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715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