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刘冰玉)为切实引导青年大学生了解国情社情民情、提高社会化能力,响应共青团团中央的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的号召,应用统计学2122105042团支部一支小队于7月10号开展为期10天“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小组成员探究家乡特色文化。本次实践活动主要采取线上查阅、线下实地考察的形式开展,主题以及分工明确后,团队成员分别对自己家乡展开调查,了解家乡所蕴含的特色文化,为后期进行文化宣传做好准备。
团队成员刘冰玉在网上查找自己家乡的一种特色文化“土家山歌”后了解到,土家族由于生活在大山里,大山阻挡,隔河相望,不得不以呼喊和唱歌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于是就产生了山歌。在10号下午17时,实践团成员来到政府广场,向聚集在这儿的大爷大妈们了解到部分山歌背后的故事。山歌的旋律简单,情感直接抒发,是一种富有鲜明风格特点的民族音乐,而且土家族山歌作为土家族民间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很有搜集、保存并作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团队成员郑锴昕来到隔壁邻居家拜访王大伯,他对潮汕英歌舞深入研究过,王大伯先讲了关于潮汕英歌舞的来历。
一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卖艺,攻打大名府,营救卢俊义的故事;二是梁山泊英雄好汉化装劫法场救宋江的故事。在大伯激情的讲述中可以想象出英歌舞表现出来的会是怎样的豪迈威武。大伯说每到春节和元宵节这种重大的节日就会组织规模宏大的英歌舞,特别热闹。英歌舞威武“英歌”,场
面振奋人心,通过表演激发人们学习英雄的积极奋进的精神。
团队成员徐鑫鑫乘车来到南京云锦博物馆参观了有着“寸锦寸金”的云锦,馆内珍贵的丝织文物展品,富丽典雅、金碧辉煌。通过讲解员的介绍,她了解到云锦工艺独特,需用老式的提花木机织造,必须由提花工和织造工两人配合完成,这种工艺至今仍无法用机器替代。而掌握云锦“核心工艺”的骨干力量少之又少,南京云锦人的织锦秘诀都是依靠口传心授代代相传。云锦作为中华民族和全世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希望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实践期间,团队成员吴蒙蒙去往了望月路最有名的一家老鹅摊进行考察,扬州老鹅是一道经典淮扬菜,有着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做得好的老鹅,外表澄黄油亮,不瘪不塌壮实饱满。待小摊老板忙碌过后,实践团成员与老板交流。经老板介绍,他这个摊子开了三十多年,也早就注册了商标,独此一家。老板笑着说:“每天都排着长队,生意火哦。”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像老鹅摊老板这样的手艺人经历住时代的考验和商业化的冲击,让今天的我们可以品尝到两千多年前一直流传下来的美食,这种坚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团队成员吴雨恒的家乡在东北,东北最出名的大秧歌是以拜年贺喜为主,现在发展成了中老年人娱乐健身的一项运动。实践团成员吴雨恒的外婆即将要参加在当地举办的秧歌比赛,故他来到彩排现场向各位姥姥辈的乡亲了解东北秧歌。东北秧歌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术财富,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在我国北方汉族民间秧歌是喜闻乐见、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舞蹈。每逢重大节日,人们就会自发地组织秧歌表演和比赛。秧歌队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通过热情的舞蹈,锣鼓喧天的氛围,仿佛体会到了当时农民伯伯丰收那种兴奋与喜悦。
为挖掘柳州的特色文化,了解柳州特色产业,团队成员吴琼来到了柳州事罗忆螺蛳粉。还没步入店中,螺蛳粉的香味便扑面而来,店里的生意可谓是很新隆。老板在空闲之余接受了实践团成员的采访,孙老板说:“我开这个店,就是我的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也有好多人爱吃,便坚持开店到现在。从一开始的摆摊到现在的门店,一点一点的在做大,我不但收益变多了,而且人们也喜欢。”据了解,螺蛳粉产业如今变成了柳州市的新支柱产业,更带动了柳州市的经济发展!
在本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成员走出校园,充分挖掘家乡特色文化,寻找家乡特色美食。通过此次活动,全体成员深入了解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激发了大家热爱家乡的热情,增强了文化自信心,同时更加坚定要努力当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理学院 刘冰玉 供稿)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671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