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18薛薛
大学生网西安8月14日电(通讯员 薛迎迎)古语有言:“将出牵衣送,未归踦闾望。”表达了老年人在送别儿孙时的依依不舍之情。然而在人口流动规模愈发庞大的今天,便利的交通和变化的观念改写了昔日的送别场景,越来越多的老人为了支持儿女事业、照料孙辈而迁入陌生的城市,成为了城市中的“老漂族”。为了探寻这一群体如何在现代化信息社会更好地融入异乡、实现自我价值,爱驻夕阳团队于2022年8月开启了第五次实践之旅,并聚焦社会融合、养老选择等重要议题,以问卷调研、访谈等多种形式记录这一群体的漂泊历程。
背井离乡顾孙儿
随迁老人是城市化的产物,与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密切相关。随着“80后”“90后”城市新移民数量与日俱增,大批老人背井离乡,跟随子女到城市安营扎寨,人口迁移流动家庭化的特点越来越突出。据国家卫计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
队员端维维在调研中遇到的李奶奶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随迁老人,因为儿子儿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孙子,李奶奶跟随儿子从山东乡村老家搬到江苏省徐州市生活。买菜做饭、接送孙子、打扫卫生,这就是李奶奶生活的全部。一天天,一年年,千篇一律。看似忙忙碌碌,实则孤独无助。李奶奶表示在随迁生活中,除了和子孙团聚时能让自己感到温暖和值得,其他时候都充满了无奈和无聊。
小区广场上,带着三四岁孙辈游玩的老人中;学校门前,开着电动代步车接送孩子的老人中,不乏像李奶奶这种随子女离开故土,远赴城市为子女带娃的。人到暮年,本是安享晚年的阶段,却不料随子女来到陌生的城市帮子女照顾第三代。几十载的时光抚养儿女的长大,到老又在异乡继续抚育着下一代。
图为队员吕佳璐街头采访随迁老人。大学生网通讯员 吕佳璐 供图
难以磨合的齿轮
随迁老人大多在安逸的小城镇住了大半辈子,早已习惯了那里的所有,突然来到陌生的大城市,城市现代化生活的融入、人际关系网络的重建、育儿观念的磨合等方面,都对“老漂一族”的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
队员刘文杰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随迁老人来到陌生的城市,面对突然改变的生活环境,随迁老人会感到强烈的压力。他们大多已经习惯了比较悠闲的乡村生活环境,而城市的生活方式则更加的现代化和快节奏,老人很难融入其中。随迁老人在异乡失去了原有的社会支持系统,再加上语言不通,与人交流存在困难,他们不太愿意参加迁入地的社区娱乐活动,结交新的朋友也不乏困难,孤独寂寞便随之而来。而且,随迁老人易缺乏归属感或对新环境容易情绪波动,加之家庭地位的转变等方面的压力,使得老人心理更为脆弱。对于性格较为内敛的随迁老人来说,这一影响则更加严重。
除此之外,科技化和信息化的城市生活对于老人们来说,也是难以逾越的障碍。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背景下,面对互联网和信息化的生活,面对信息技术对周围一切的渗透和支配,老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很难适应当今的生活。有些随迁老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上的扫码、出行导航、购物等APP,又怕自己给子女添麻烦而不向子女说,他们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独自承受着孤独和恐慌。
图为队员张祺和在向随迁老人介绍实践内容。大学生网通讯员 张祺和 供图
爱驻夕阳助融合
经过这些天的调研,队员们也都有很深的感触。在那星辰大海的背后,是无数琐碎的乡愁。陌生的环境,割裂的社交,忙碌单调的付出……都会在无形中加剧着随迁老人的精神问题。落叶归根,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对于大半辈子扎根在故土的随迁老人们来说,何以为家?城市的车水马龙能安放他们的躯体,但精神层面的融入仍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多方的努力。鳞次栉比的高楼之间也要留给随迁老人的一方田地。
图为队员邹福欢在线上采访随迁老人。大学生网通讯员 邹福欢 供图
对于儿女来说,如何关爱孩子,就应该如何关爱父母。儿女要对随迁老人多一些包容、忍让、陪伴、理解。多挤出一些时间,和父母多谈心,不要吝啬表达心中的感激与爱,让他们知道自己“有用得很”,多一分自信与价值感,少一分无助与孤独。多带着孩子和老人外出逛逛、回老家看看。对于社区,应该建立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为老人交往提供平台,组织丰富的社团活动,让老人收获成就感。对于当地政府,应当做好非独生子女的外地户籍随迁老人与迁入地城市社会福利、医保报销等方面的制度衔接。同时要立足未来,健全社区养老照护体系,如设立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以缓解随迁老人可能面临的生活难题。
随迁老人,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帮助,希望在各方的努力下能够推动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让随迁老人不再“漂泊”,在他乡也能够安享晚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84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