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华历史五千年,儒墨道兵诸家最早诞生于齐鲁大地,而中华工匠之鼻祖——鲁班也生于这片土地。在人文思想和工匠精神的影响下,鲁作家具“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开历代工匠工艺之宗。为深入了解传统鲁作家具的历史渊源、传承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年8月2日,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维周之翰”文化传承实践团成员翟欣然、王孜淳来到青岛市鲁作家具博物馆,去探索那些复杂精妙的家具藏品,感受千百年来一代代中国工匠的薪火相传。
一大早,实践团成员便到达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最先参观的是卯榫结构展区。卯榫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等器物的重要构建连接方式,是在两个部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方式。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零散的组件便可严密扣合,“天衣无缝”,最终打造出宏伟辉煌的建筑和精美绝伦的家具。在这里,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了中国版的“乐高”——卯榫结构的拼插,探寻中国古代建筑学的密码,感受匠人的巧思与趣味。
随后,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参观了一块清康熙年间的大漆贺寿屏风。中国大漆工艺是时间沉淀的美,也是自然美、工艺美、艺术美的集中体现。漆从漆树上一刀刀割下,工匠刷漆百道后在漆上进行雕刻,绘制出栩栩如生的形象和精美的物件,充满动感。“这扇屏风的制作工艺极其复杂,需要八十多道工序,耗时整整五年……”听着讲解员的介绍,实践团成员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很难想象,古时的工匠们需要克服多少困难,花费多少精力,才能制出这绝世精品。
到达小型家具展厅,实践团成员又看到了一组制作极为精美的橱柜,讲解员讲解说,这叫百宝嵌工艺,古时工匠在这块檀木木材上进行雕刻、镶嵌后描画涂漆,柜面上的玛瑙、玉石、象牙都是一颗一颗手工镶嵌上去的。
除了这些华丽吸睛的精美物件,博物馆里那些相较之下较为朴实的床、桌、椅、窗、柜等等,无一不凝结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巧思,在今天依旧熠熠生辉。当与这些古董家具久久对视,我们愈能走进古人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时,也愈能走近今人推崇的工匠精神。讲解员提到,博物馆里的每一件家具,都是工匠按照古代家具技艺,不断修复维护的。除了这一间博物馆,他们还有一个家具复刻工厂,严格按照古代工艺复刻家具,将这些可以再论千年的文化宝藏带入人们的生活中,推进传统工艺的传承与创新。
大量的修缮工作,都需要付出大量的精力、时间和耐心。文物之所以永存,皆因一代代工匠师傅薪火相传。在漫长的接力中,每一位工匠带着“择一事,终一生”的信念,最终留下了如今的精品。如今世界变化万千,家具的样式也不断创新、发展,但不变的是从这一木一钉间透出的鲁班精神与工匠精神。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成员拿起相机,拍摄、录制了众多精美的家具,记录下这份工艺与匠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实践团成员将时刻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不断向外推广鲁作家具,同时带着工匠师傅们持之以恒、恪守初心的精神,在新时代中,把握好机遇,增强文化底蕴,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这就是对传统文化最好的继承和发展。匠心永存,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5200.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