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生活垃圾分类的提升路径
(一) 完善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
从调查走访的数据来看,垃圾分类的执行程度还与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有关。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在随机采访学主中被问及“不按分类扔垃圾的原因”时,有80%的学生认为学校垃圾箱数量少且没有设立相应的垃圾分类设施。在实地走访调查中也发现校园内垃圾桶空间距离分布分散,并且也没有设置相应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桶,所有的垃圾都使用一个垃圾桶,这对师生进行垃圾分类工作造成了困扰。因此,管理部门应完善垃圾分类的公共设施,设置合理的分类垃圾桶。以高校为例,学校应根据需要在提高学生垃圾分类意识的前提下,合理设计教学楼、宿舍、餐厅等学生流量密集区分类垃圾桶的位置,并放置有明显分类标记的垃圾桶,把垃圾的分类管理行为回归落实到每个学生当中。除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简单二分类垃圾箱外,应将垃圾箱的分类多样化,增设金属垃圾箱、餐厨垃圾箱等,将分类设置细化。根据校园不同的规划设置相应的垃圾分类设施,并标注详细的说明。例如在学校快递点多设置纸质箱和塑料包装。此外,学校后勤部门应设立专门的垃圾分类管理处,不仅要与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做好沟通协调,互相合作配合,综合整治,也要加强对校园垃圾处理的监督,加大检查的密度与力度
(二) 加强宣传力度,鼓励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
从问卷的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垃圾分类的执行程度与年龄相关联。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和观念上都稍显吃力,我们应当加强对老年人这一群体垃圾分类的宣传力度。此外,在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这一问题进行调查时,绝大多数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了解程度停留在“基本了解”和“一知半解”程度。因此,管理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社区黑板报等路径,让社区各个年龄段的居民, 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 都对垃圾分类有充分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等基本知识。此外,也可以对高校学生进行垃圾分类培训,举办垃圾分类知识比赛,通过对大学生的宣传教育,进而将垃圾分类知识传播到家庭。只有广大人民知道为什么要进行分类,他们才能有意识地进行分类,才能在生活行动上做到垃圾分类。
(三) 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奖励机制
管理部门应建立和完善垃圾分类的奖励机制, 有效提高居民对垃圾分类回收的积极性。比如小区可以建立卫生评比制度,以楼为单位,每个楼安排2-3名垃圾分类监督员,定期对家庭垃圾分类工作进行检查,对垃圾分类做的好的家庭给予一定奖励,如减免物业费、颁发文明称号等,对垃圾分类工作执行不到位的家庭及时督促,并给予一定的惩罚措施。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26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