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和大家讲一次,我就感动自己一次。首先要感动自己,进而才能将自己的真实感受传达给到访的游客。”“我有义务、有责任把南通讲好。”
这是“征澄”在南通博物院采访时,一位义工讲解员深情讲述。她看上去是一位年过半百的奶奶,但却站得笔直,声音洪亮。当时的我负责采访摄像,整个采访约莫持续了十分钟,到最后根本记不得手里拿了手机拍摄,也不觉已热泪盈眶。后来问起我才知道,当时在场的团队成员,无一不为之动容。“我们都老了,真心(觉得)未来的建设靠你们。我们都会为你们骄傲的。”
因为一些人,爱上一座城。
当初选择来到南通,是因为它是“近代第一城”,和改革开放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我对南通的了解,只停留在冷冰冰的网页资料,并不足以让我对它产生热烈的情感。终于,7月12日,我踏上了这片土地,而它用体表49摄氏度的高温热情地迎接了我。团队首先来到了滨江公园,阳光灼人,汗如雨下。选择去到滨江公园,是因为长江,光是这个名字,单单看上面的船只,便能感知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一艘货运小船驶过,对面的重载大船与它“撞”了个满怀,恍惚之间,我仿佛看到了时空的交错。在来南通之前,我也曾看过相关历史纪录片,同样的视角,与今日之南通相比,真是天差地别,视觉的冲击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改变。在江边,公园的保安叔叔热心地为我们拍摄了集体照,有些不好意思地和我们反复强调自己的拍摄水平的拙劣,还让我们喊“三,二,一,茄子!”我似乎已经很久没在拍照的时候听到这句话了。
下午团队来到了南通博物苑,在那里,让我记住的绝不仅是那位志愿者奶奶。完成大部分拍摄宣讲任务后,我们开始发放调查问卷,在受访者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人——爷爷、奶奶、爸爸带着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队员看到他们上前沟通时,那位奶奶面露难色,很抱歉地对我们说“自己不识字,实在没办法完成”。而那位父亲和孩子各拿了一份纸质问卷,仔细填写。孩子坐在爷爷身上,爷爷帮着读题引导,父亲时不时瞥向孩子的问卷,并与我们交流问卷题目,在填写到“你去过与改革开放的哪些城市?”这题时,他对孩子说“以后慢慢带你去这些地方看看”。我想,正是一代又一代的引导,精神才能在中国这片热土上扎根发芽。
两年前的我,以为社会实践是去各个地方,去看看那些物件,去各地博物馆看看,了解历史,汲取精神。但参加过两次社会实践的我,愈发觉得社会实践的最大意义在于人,在于队友,也在于征程上的陌生人。在绿皮火车上,在博物馆里,在街巷上,这一路以来,“征澄”遇见了很多支持我们实践的人,为我们跨越半个中国的调研骄傲。
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祖国的发展离不开青年的共同努力,而我想做那个传播精神的载体,想做始终向上走的中国青年。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0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