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盛夏,来得匆忙,来得意外。在自己期末考结束之际,我加入了苏州大学文学院承遗·拾艺实践团,赴江苏常州开启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之旅。7月4日至7月24日,我们参观梳篦博物馆、梳篦厂生产园区,走访非遗创意基地,通过实地参观调研、采访当地市民、体验梳篦制作与录制家乡非遗微课等形式,在实际行动中感受文化之美,传承传播家乡非遗技艺。作为实践队的队长,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中,我受益匪浅,也有颇多的感悟。
我和团队成员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前往位于古运河畔的常州梳篦厂生产园区参观调研。厂区负责人徐燕阿姨热情接待了我们。在她的带领下,我和队员们深入生产车间,近距离观摩了梳篦生产的全过程。当我得知一把小小的木梳竟有二十八道制梳工序和七十二道制篦半工序时,我颇为诧异,不禁为师傅们踏实细致、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深深叹服。
生产车间的陈师傅告诉我们:“如今随着洗发水的普及,密齿篦已经从很多家庭中消失了,制作篦箕的手艺人也逐渐老了。”他也表示,希望未来能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参与梳篦传承保护,了解这一非遗制作技艺。听完他的讲述和希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方面为篦箕等制作技艺的没落和濒临失传深感惋惜,另一方面对如何传承与宣传这一工艺有了更深的思考。在和团队成员们共同讨论后,我们决定分工合作录制几期非遗微课,以公益课堂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州非遗,助力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从资料搜集到课程设计,再到PPT制作与正式录课前的多次演练,着实费了我们好几天的工夫,但我和队员们都热情高涨,丝毫没有半点埋怨。当看到发布在网上的几期微课被不少人浏览时,大家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我真心希望录制的微课以及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活动视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常州非遗,在云端感受非遗之美,也希望这项非遗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
当然,为更直观地感受这一非遗技艺,我们还前往常州青果巷非遗创意基地,造访常州梳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邢粮老师。在邢老师指导下,我亲身体验了梳篦制作,近距离感受到了这一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从开齿到抛齿、划样到锯背,再到最终的描绘,老师一步步地耐心讲解,我则跟着老师的示范和学习,历经一个多小时,我终于完成了一把木梳的制作,满足感和愉悦感油然而生。在这一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了制作梳篦是一个极其细致的手工活,也对老师所授“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的成功秘诀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在木梳制作体验完成后,邢粮老师还为我讲了他学习这门手艺的故事。老师说到,当初与他一同学习梳篦技艺的学徒有30人,只有他坚持至今。听到这里我颇有感触,正是老师这种“坐得了冷板凳”、将毕生岁月奉献给一门手艺、一种信仰的精神,与其日复一日地默默付出,才让他最终成了梳篦界的一位大师。我认为,如今的我们仍要学习老师这种宝贵的精神,耐住寂寞,撇去浮躁,在快节奏的时代下守住自己的初心。
此次非遗文化传承传播之旅让我受益匪浅。在为期多天的实践中,我全景式的了解了家乡非遗文化,也增进了同窗情谊,培养了我和团队的合作精神,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我深知只有我们当代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能投身于这项非遗技艺中去,真正热衷于它,这项技艺才能经久不衰地一直传承下去。我也希望我们承遗·拾艺实践团的成员们未来依旧能守住“传承非遗,守护匠心”的初心,探寻更多地域、更多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也会在行动中传播非遗技艺,感受文化之美,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持续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400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