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定下了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战略总目标。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日趋严峻,低碳减排刻不容缓,而我国作为农业大国面临着巨大的减排压力。发展低碳农业对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助推乡村振兴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探究低碳农业在江汉平原的实施成效,暑期社会实践团赶赴湖北应城市开展社会实践。
应城是全国最大籼型糯稻生产县市,种植面积35万亩,以杨河、田店、杨岭3个乡镇为中心,建设了万亩绿色糯稻产业示范区。本次团队将抵达应城市杨河镇开展调研,杨河镇地处应城市北部,该镇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享有“应城粮仓”的美誉,为全省农业百强乡镇之一。
第一站红星村
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了附近村落的基本情况,并将红星村作为杨河镇调研的第一站。
红星村由两村合并而来,全村面积4.3平方公里,耕地约3000亩,交通便利,往返杨河镇较为便捷,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田以中稻为主,旱地以玉米为主,农户普遍都饲养了家禽,但多数农户的收入还是依靠水稻种植。
到达红星村时,团队先联系了村委会,在村委会的宣传栏中,团队成员们看到了关于农药化肥的使用指导,其中特别强调了“适量”二字。村书记向团队成员们介绍到,近两年村委会一直在推动该村农民进行农药化肥减量化,今年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农药化肥使用量均未超标。
接下来村书记就带着团队成员们去调研具体的农户,在调研过程中,村书记的话得到了逐一的验证,该村对于农药化肥减量化的宣传十分到位,在农户购买农药化肥时,也会有技术人员来指导他们如何合理适量的使用。除了从使用量上的减少,红星村让秸秆还田落实到了实处,不仅禁止燃烧秸秆,并且鼓励将腐熟的秸秆施入到耕作的土壤中,从而增加土壤肥力,在翻耕时,大多也会采用机器翻耕,为了将秸秆更好的施入土壤,如此也减少了农民为了土壤肥力而过多使用化肥的情况。
第二站周岗村
周岗村位于杨河镇以南,地处随应线,全村面积3.59平方公里,全年农作物面积4439亩。周岗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肥沃。该村以种植籼型糯稻为主,建设有绿色糯稻产业示范区,致力于建立糯稻标准化生产体系和绿色产业发展体系。
来到周岗村村委会并说明来意后,团队成员首先采访了周岗村村委会书记,了解了周岗村的一些基本情况。书记告诉团队成员周岗村积极响应了应城市的农药减量控害号召,2021年全村的化肥施用量亩平为102公斤,农药亩平为0.068公斤,整体效果较好。除此之外,周岗村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较高,新技术的推广,也让农民种地越来越轻松。
走进村落中,团队成员们采访了一位正在田间除草的老伯。据了解,老伯家种了三十亩地,家里的收入来源主要就靠种地,所以尽管天气炎热,仍装备齐全来田间劳作。问到平时农药化肥的施用情况,老伯笑笑说道:“我们现在不能打太多农药啦,要保护环境的。我们现在用的都是复合肥,养分高,更高产嘞!”问到对于焚烧秸秆的态度,老伯连忙说到:“不烧不烧,现在哪还能烧呀,都不让烧啦,不烧也有不烧的好处,秸秆还田,土更肥了,空气也好些了。”
在与老伯交谈中,团队还了解到老伯家有一辆拖拉机和一辆翻耕机,在种田的翻耕等环节都使用了农机作业。不仅如此,老伯还给其他农户帮帮忙,赚得服务费。最后,团队成员们问了老伯的收入状况,老伯说道:“还可以吧,去年收成不太好,一亩地产了大概1300斤,价格每一百斤128块,每亩地再扣除七八百块的成本,去年差不多赚了十几万吧,要是收成好可不止呢。”
第三站汪店村
汪店村位于胡榨及短港交叉中心,周边交通便利,村中总耕地面积约为4000亩。进入村中,映入眼帘的是成片的稻田以及分散其中的风力发电设备。团队抵达村庄内部时,可以看到房屋整齐排布,村民们正在各家门前休憩,其中仍是老年人以及幼童居多,青壮年多外出务工。
在调研过程中,两位受访者给团队成员们留下深刻影响。其中一位是年近七十的老人,经询问,受访者家中将近有八亩地,二人参与务农,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种地。为贯彻落实国家政策,目前村中都使用秸秆还田耕作技术,对于这项技术,该受访者认为村中的环境有改善,但是这项技术对自己田地的产量产生影响,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够获得更多收成来维持生活。而对于其他新型低碳农业技术,受访者也担忧自身学习能力不足,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纳意愿较低。
其后,一位正在参与路边施工的村民引起团队成员的注意,在他休息时团队成员向他询问了家中种田的情况。这位受访者家中耕有几十亩田,算是一位种田大户,由他和妻子二人负责种地,虽兼有外出务工的副业,但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仍是务农。经采访,该受访者家中拥有较为完备的农用机械,但在收割时也需要额外租用机械。对于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该受访者持有积极态度,基于目前稳定的家庭收入和相对丰富的种植经验,他认为自己有时间和精力去学习低碳农业技术,也愿意为了改善耕地环境质量付出部分金钱或体力劳动。
两位受访者一前一后接受团队的采访,让团队成员们认识到了两类典型的农户的耕作理念,也发现在老年人和中青年、小农户和大农户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老年人和小农户多数求稳定,对于新型低碳农业技术会有较多顾虑。而中青年以及大农户综合多种因素对于新型技术更有意愿尝试,也更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
此次杨河之行,团队深入乡村,了解了低碳农业技术的使用范围和采纳意愿。对于多数居住在农村的村民而言,农业是重要的收入来源,因此新技术使用带来的效益与风险对农民来说尤为关注,低碳技术学习的难易程度也成为农民是否采纳该项技术的重要决定因素。七天时间,实践团队走访多个村庄,与多家农户展开交流,在此过程中,团队成员聆听农民的种植感受与想法,不仅认识到低碳技术在农村地区实施的困境,也学习到了许多农业知识,同时了解到目前农业相关政策与基层实施情况。可以说,此次实践是一次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锻炼,团队成员都收获颇丰。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352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