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访乡村,探寻在乡村振兴中的“双碳”之路
为早日实现国家提出的“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及探索“双碳”背景下乡村绿色减排路径,了解“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中的“生态振兴”。6月25日起至8月10日,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锚定国家‘双碳’目标,擦亮乡村振兴底色”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兵分几路于信阳市息县徐集社区和中国碳氢农业碳中和项目弯柳树示范区、周口市太康县老冢镇示范村刘寨、商水县谭庄镇侯庄村、濮阳市清丰县城关镇等主要实践地点,实地展开了“双碳”与乡村振兴的相关调研。
实践团队围绕着乡村的能源结构,环境建设,民生问题,经济建设,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实地调查和考研,主要是走访实践团成员家乡所在地的农村乡镇和农村示范村、示范区。通过了解家乡的村民在生活、农业、交通、生产等方面碳排放情况和对绿色低碳环保生活的认知,以期为在控制减排为前提下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新思路新方向,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受疫情影响,实践团于6月10日开展线上研讨会,决定采取线上线下结合下联合发放问卷,线下分地区进行田野调查和访谈。
碳汇经济两手抓 兴乡富农两不误
7月6日上午,实践团成员任静茹来到信阳市息县徐集村,一进到村子,就看到许多路边果农在卖水果。村民告诉她,之前这里环境破坏严重,绕村而流的澺河因为村民生产方式过于传统,垃圾废水乱排,常年污浊。且村民大多外出打工,村子发展十分滞缓。但是近年来,这个村子里的村民张全发现自家种植的一颗桃树和两颗梨树接出的果实香甜可口,他觉得当地水土适合种植果林,便率先种植了三亩桃树,两亩梨树。夏天卖桃子,到秋天时再卖梨子,第一年丰收经济效益颇佳。村民纷纷效仿,一些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听闻也专门回家种植经济林,同时结合网络下单,线下配送,现场采摘等新的销售形式以增加销量和知名度。经济林的种植使得村民生产生活方式大为改变,大片经济林依澺河而傍,河水肉眼可见的清澈了,空气更新鲜了,村民生活得更幸福,更小康了。下午,她来到中国碳氢农业碳中和项目弯柳树示范区,于息县路口乡弯柳树村第一书记沟通交流当地碳氢项目并且参观碳氢农作物。弯柳树村自2014年一直探索减碳排放,少用化肥的种植模式,2016年开始使用酵素施肥,2021年引进碳氢农业碳中和项目,碳氢肥原料全部来源于爱心企业捐赠,并由远古科技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利用碳氢种出来的作物在外观上、口感上、产量上都有很大提升,村民从不理解到欣然接受再到主动宣传,如今弯柳树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业链,并且利用”以一村带百村“的模式,将生态和经济效益进行辐射。
7月13日,谢丙灵同学跟随刘寨村村干部的脚步来到村中,该村已于2018年开始进行修缮道路等项目以推动乡村振兴。进入村中,刘书记就向他介绍说:“我们村子可上过新闻联播啊!”原来,刘寨村的一大亮点是特色的发电项目,这个村子通过特色产业——“塘上发电,塘下养鱼”增添了脱贫新动能。“渔光互补”是刘寨村的综合脱贫和环境改造工程,原本三个1974年挖的三个面积近百亩的废弃坑塘,现在水里可以养鱼种藕,四周及水面为光伏发电项目,同时可以旅游观光。不仅改善了用能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更是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而且村里的贫困户不仅用电不花钱,每年还可以获得一定分红。充分发挥了将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思路,刘寨村的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产业扶贫等均取得明显成效。
深入基层了民心 宣传讲解助振兴
7.28日下午,位于河南省周口市的实践团成员付祎昀前往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谭庄镇和张庄乡新桥村开展田野调查和知识宣传。村里的老支书带她挨户走访,从关于低碳绿色生活的问题到农田作业的情况,从村里的绿荫蔽棚的葡萄种植园到热闹非凡的养殖场,村民们十分配合。看到的村容村貌也令人欣慰:整洁有序的垃圾桶,平坦宽敞的水泥路,齐全完善的健身器材,成片的绿荫树木。村民们虽然不太了解国家的“双碳”政策,但是听到是大学生社会实践也是十分配合和支持。”和你们谈话之前,国家的“双碳”目标对于我们这些村民来说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感觉离我们非常遥远,通过和你们的交谈,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原来我们对实现“双碳”目标也能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在交谈中,村民们都纷纷表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支持。
尽管社会实践画上了句号,但青年对社会实践探索的脚步永不停歇,因为思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升华。中国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的贫困问题,但中国在乡村振兴上的脚步未曾停下,正踏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双碳”是在这一征程上要登上的山峰,以“双碳”为新目标促进乡村振兴定能为可持续发展交上出彩答卷。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169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