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南北文化融合,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在宣扬民俗文化的同时,传播文物保护知识,2022年7月,东南大学溯源·飞天实践团队远赴千里,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敦煌之行。
初逢榆林窟,在志愿服务中担责任
“疫情防控是严肃的事,绝对不能马虎”,“坚决不得发表洞窟内壁画彩塑”,“志愿服务一定要认真,不要让我看见在工作中玩手机”,在榆林窟所长的几点命令,几点要求中,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切体会到守护榆林窟所需要的严肃认真态度,是容不得偷懒懈怠的。
实践团队在榆林窟参观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学习以及耐心认真的志愿服务工作。即使身处炎炎烈日,汗水浸湿衣衫,团队成员依旧勇敢承担起了守护榆林窟的责任。协助当地工作人员在售票口细心回答游客问题、在检票口规范游客秩序、在等候区接送引导游客,通过捡垃圾美化大漠环境。在活动中,团队成员努力践行着弘扬敦煌文化的誓言,深切体会到了只有用严肃,认真,踏实的态度,才能铸就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敦煌精神。
览敦煌景点,在风土人情中感文化
乘车远观,鸣沙山那一道道沙峰如大海中的金色波浪,气势磅礴,汹涌澎湃。如今,鸣沙盛名远扬,慕名而来的游客也不在少数,许多人身穿鲜红的汉服或是西域服饰在沙丘拍照,录视频的主播更是不可胜数。向上爬鸣沙山,很难做到从容不迫。鸣沙山虽然不高,可山势陡峭,要登上敦煌鸣沙山山顶,可不容易。绵绵细沙,进一步,退半步,实践团队成员互相鼓励,手脚并用往上爬。登顶的人则坐在沙上,面朝西方,耐心等待着日落。当暮色暗淡,如镶金边的落日逼近地平线时,所散发的明亮的光晕将远远的云层下方染上红色,悠悠的翔云,笼着下方环绕的高高的沙丘,在弯弯的月牙泉中摇晃它的倒影,苍凉又显得宁静祥和。
晚上,团队成员深入繁荣热闹的敦煌夜市,彩灯挂在两边的摊位,顺着人流穿梭,五光十色,耀眼夺目。摊位上的物品更是琳琅满目:五色流光的大小珐琅骆驼;随着摇晃变幻莫测的五色沙沙画;绣有敦煌纹样的锦缎;狼牙,骆驼牙的制品;叮当作响的各种银质挂件;刻画大漠风光的胡杨木版……无一不是精工细作,巧夺天工,吸引着天南地北的游人驻足欣赏、选购。循着香味再往前走,便是各种小吃摊位,驴肉黄面,香烤的小圆饼,红柳烤肉等等,摊边摆放的小桌子坐不虚席,人声鼎沸,一派欢腾景象。
实践团队通过走访以敦煌为中心的历史文化带,寻找相关的民俗文化,与当地民众密切接触,切身参与体会当地风景、美食、习俗等,以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当地民俗文化。
探微莫高窟,在实地采访中悟真谛
团队成员前往敦煌,当通勤车驶过漫漫黄沙的戈壁,停在了大泉河畔时,团队成员被莫高窟灿若繁星的洞窟震惊。在那临河的长长的山崖上,以九层楼作为画轴缓缓铺开,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其间点缀着日日熙来攘往的人群,萦绕着讲解员嘹亮的声响,雄奇壮阔,非同凡响。
怀着对敦煌的憧憬与满腔的热忱,实践团队成员采访了敦煌研究院著名文物修复师李波老师,他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在壁画雕塑修复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与应对方法,又谈及敦煌艺术中的佛教影响,对宗教的认识,让实践团队成员耳目一新,产生豁然开朗之感,最后又谈到人生的态度,道路的选择,由浅入深,发人深省。其实,敦煌壁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佛教传教图,它浸染了一代代信徒虔诚信仰,包含了画师一笔一划的卓越匠心,映射着整个时代的风貌。
这次敦煌之旅中,实践团队充分了解到以敦煌为代表的西域古城,中国历史文化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团队成员会本着对敦煌文化的深切热爱,用独特的方式向大众科普宣传敦煌文化中的闪光点,让更多的人对敦煌文化萌发兴趣,将敦煌文化不断发扬。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6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