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急救知识普及对降低突发事件和灾难发生时的伤残率起到重要作用,能让公众得到有效及时的救助,为患者提供宝贵的抢救时机。为了响应国家号召,为公众普及急救知识,7月11日,河南科技大学基础医学院“备”豫不虞,“救”在身边社区与乡村应急救护知识宣传实践团来到了河南省红十字会进行应急救护知识的学习。在风马旗救援队队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不仅掌握了很多救护知识,也对红十字会的前世今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探寻历史故事,感悟急救传承
红色的爱心 ,点燃了阑珊的希望。红十字会一直帮助千千万万的人们,他们最能体会人民疾苦,也最能反应人民心声,是正真真正正的为人民服务。实践团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了解了红十字会的起源和发展。自1863年由亨利•杜南创立以来,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一直在为武装冲突和暴力局势受难者提供保护和援助。它起源于战争,但它却在成立以后将人道、和平带向了那些因战争而深受折磨的人们。1904年沈敦和创办中国红十字会,建会以后为减轻遭受战乱和自然灾害侵袭的民众的痛苦而积极工作。中国红十字会作为中国人民共和国统一的红十字组织和国际红十字运动的重要成员,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充分发挥其在人道领域的政府助手作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力军和民间外交的重要渠道。
讲解员为实践团成员们讲述了红十字会在7.20事件中的救助活动,成员们感受到红十字的贡献精神。红十字会坚守初心使命,在郑州7.20事件中河南省红十字会派遣救援队援助受灾地区,开展救护行动,保护群众生命安全。各地红十字会都拨付款物、组织志愿者驰援河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红十字会用行动诠释了这句话。他们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积极履职尽责,努力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迅速组织志愿救援队急赴灾区开展救援,并在第一时间发出捐款倡议书,自筹采购救灾物资,为灾区群众献上爱心,他们的真情温暖着灾区人民的心。
学习急救知识,提高互救能力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进一步了解了常用的急救方法。海姆利克发明的海姆利克急救法,可以用来救助急性呼吸道异物堵塞。通过用力冲击腹部和膈肌下的软组织而压迫到人体肺部,从而在气管和肺部之间的空气形成气流,从而达到利用气流将气管或者咽喉处异物成功排除的目的。现场心肺复苏可以救助心脏和呼吸骤停,恢复患者的自主呼吸和自主循环。从判断现场安全、判断伤病员意识呼吸到启动急救程序,进行人工呼吸、开放气道和胸外心脏按压,实践团成员们在讲解员一对一教导下练习了心肺复苏操作,同时学习了除颤仪的使用方法。
实践团成员们学到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而是与实践结合起来的一种升华,是能够被直接拿来用的知识,大家真真正正学习到了宝贵的知识。
在我国,每年大约有54万人发生心脏骤停,平均约每分钟发生一例,然而心脏骤停的救活概率却不足百分之一。如果在五分钟的黄金救援时间内能进行正确的抢救可大大提高生存率。大家学习急救知识,就能在他人危机时伸出援手。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每一个人都有必要懂得急救,身边的一切都来不及预料,也许某天就可以帮助到那些需要的人,为病人延长寿命,给他们的生命再创一次机会,这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也可以将自己所学的急救知识教给身边的人,让急救知识能得到传播、普及,给每个人多一次再生的机会。
通过这次寻访红十字会之旅,实践团的成员们更加明白急救的重要性和普及急救知识的急迫性。无论是对于医护人员还是我们每个人来说,了解和学习它意义重大。伴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对提高生存质量的关注,学习并掌握一些卫生保健、疾病防治与急救护理知识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时尚。面对近年来自然灾害的肆虐,工业交通事故的频发,电击、溺水、中毒病例的剧增,一个呼唤“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健康与安全多一份保险——让救护知识走进千家万户”的声音正从医务界响彻全社会。学习一点有关家庭急救护理方面的知识,就有可能挽救家人的生命和减少伤残。不要因急救知识的缺乏,使得遇到意外伤害,往往时无从下手。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53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