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地锻炼自己,获得足够的实践经验,在2022年8月4日我参加了重庆市梁平区大学生暑假“返家乡”实践活动。 实践活动的第一步是参观梁平博物馆。梁平素有“四面青山下,蜀东鱼米乡,千家竹叶翠,百里柚花香”的美誉,三山五岭,两槽一坝,丘陵起伏,流水婉转。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下,梁平人民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这里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包括梁平竹帘、梁山灯戏、梁平木版年画、梁平抬儿调、梁平癞子锣鼓;重庆市级非遗项目20项;区县级非遗目录89项。我们在博物馆穿梭,细细品赏着琳琅的历史文物,穿越时间的壁障,感受着这个城市千百年来的勤劳智慧。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山间飘荡的抬儿调高亢明快的歌声,有节日里节奏干净洁白的癞子锣鼓。记得父亲带我去竹山观看老师傅编织竹帘——老师傅粗犷的手指破竹取丝,针缝线连,织出薄如罗绢、透明洁净的帘子,再辅以一副泼墨山水画——如今却是很少再见了,不免有浓浓的遗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不应该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在这次实践活动之前,我对梁平的非遗也是知之甚少。深入了解之后发现它们凝聚着一个地区所有人民的感情与智慧,更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与繁荣。青年人应该去了解这些非遗,去继承去传承。 实践活动的第二步是调查梁平居民对梁平区非遗的了解情况。我们选择了梁平区的民豪广场附近的步行街,人群的聚集地。炎热的夏日,树下聚集了一大批遮阴的行人。我们提前打印好了调查问卷,分工后纷纷寻找目标进行调研。最开始极其羞涩的我们在不断地尝试中也逐步熟练了起来——对于不识字的老人我们选择读出调查问卷的内容,由我们协助他们完成问卷;选择不同的人群,尽可能全面地完善问卷。 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对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并不多,很多人在填写问卷时都提到了“希望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但是惊喜的是,在我们归途的路上,遇见一个热心的出租车司机阿姨,她对梁平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地的风土人情侃侃而谈。我们了解到她在考取出租车从业资格证时对这方面的有仔细的考究。我们和她聊得很开心,在与她的对话中我们了解到了很多关于梁平的人文知识。我也真诚地希望这些知识能够传遍梁平,让本地人拥有更强烈的本地文化自豪。 实践活动的第三步是去烈士陵园吊唁。我们了解到因为曾经太多人在烈士陵园肆意拍照而导致烈士陵园封闭,一时有些愤怒痛心。在与附近居住的老婆婆交流后,我们拨通了民政局的电话,表明了我们的来意,进入了墓园进行吊唁。 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松柏长青,高耸的墓碑似乎在诉说着那个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又似乎在聆听当今他们奋不顾生争取来的幸福生活。我们带了菊花,一个墓碑一个墓碑献礼去,我仿佛看见了他们曾在战场上冲锋陷阵随后砰然倒下的伟岸身影。墓园里有很多的无名墓碑——你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你们的功绩永世长存。那无数的烈士,用血肉长城阻挡了入侵者对中国的侵害,他们的信仰和气节永世不朽。 调查活动已经过去了,但是在我心中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我们看到了当地最繁荣的文化剪影,了解到了居民们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看法,感受了烈士们的奋战精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拓展了眼界,学会了坚持合作,在炎热的夏日,历练自己的内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18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