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由常州工学院学生九人与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学生一人组成的天宁文创小队于7月26日在天宁寺进行参观游览以便更好地拍摄双语宣传片。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问题日益突出。当我们做了《大学生对天宁寺知名度调查》后才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常州天宁寺了解甚少。虽然近年来文创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对于佛塔的关注却寥寥无几。如何将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又如何做到传承与创新相统一成为一道值得思考的问题。
今天,我们将亲自前往天宁寺。
窗外的景色交叠,想起去年那天窗外疾驰而过的树影,我顶着风声向前行进,在摇摇晃晃的车座上离开了家乡。十月的家乡中,燃烬的草灰里还掺杂着碎的木屑,冗杂岁月淹在浮浮沉沉的时间里。早已过了寒露,枝啊叶啊都已不是翠色,铺一层厚厚的黄在表面,太阳一照满地堆叠的斑驳。三寸星火照得人间敞亮,三月的事连绵刮过十月,转眼我就辗转于另一个陌生的疆域。我迷茫了。我不知道在这个校园中我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视线回拢,眼前已经能看到那座寺了。
始终觉得佛寺是远离尘嚣的,是让我虔诚放松的。于是一个人搭车,一个人步行,甚至包也不带。坛中的莲,云边的鸟,眼前的佛塔,都让我开始追溯、思索和反问中华文化。这些总能让我联想起中国从古至今流传的美好品质:海纳百川是包容,心怀若谷是谦逊,上善若水是善良,云卷云舒是随性。也让我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故土滋养人生长,人也应给故土不断灌输新的养料,使成为心底温暖的彼岸关怀。
这正是现代人所需要学习的,如今每个人都步履匆匆,人群像潮水般涌来又退去。浮躁的社会忘记了文化自信,我们泱泱大国从古至今有太多文化可以学习、传承。我们都需要学会用文化包装古迹,用文化去宣传佛塔。从古至今,岁月流转,不变的俗人虔诚的心与宁静的心态。
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常常引起人类的无限遐思。
佛塔文化的意义,也许是看到宏伟的宝塔时,即使说不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也能说“宝塔凌苍苍”。也许是在失意时,即使道不出“知来者之可追”,也能道“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当我走进天宁寺,阳光照进古寺的窗户,骤然觉得刺眼,可是看到被阳光挥洒的柱子和地板,仿佛走入前世,念着经文。山林一面阴一面阳,一半黄一半绿。缓缓行进的人群,光线移动,不动声色,欢声笑语的几人,相机咔嚓的快门,这些无关联的此刻,汇聚发酵,耐心地酝酿着一个带甜的旅途时光。
晴天树影婆娑,雨天蛙鸣花落,意境千差万别。
看到一家三口,满怀笑意的前来,会想起自己的童年:总是很想念在外出差的父亲,也很依恋三人在一起的时光。住在十里八乡的村子里,心情不好就去田野里奔跑,或者约同龄朋友去捉迷藏。母亲会折家门口桂花的枝条送进我的房间,对我唠唠叨叨,却又句句透着关切。在这样的日子里,好多年,一直是母亲牵着我的手向前走。很怀念那样的时光,那些光与热,母亲长久注视我的步伐,看我脚步抬起又落下在柏油马路上,怕我走散,怕我跌落。
看到面色凝重虔诚的老人,会想到高考前父母带着我来寺里,为我祈愿金榜题名,希望家庭幸福,未来美满。现在却是我站在大学的楼道里看母亲远去的身影,用力攥紧扶手,怕说不出一句完整的再见。
十八岁的梦里一直有一条林荫小道,散满阳光的水泥路和一阵又一阵来往的人群,醒来后清晰地知道自己坐拥一个理想的梦境,那是大学的样子。现在真的到了大学,一切和想象中的比对起来是那么熟悉又陌生。校园里真的有一条林荫小道,每天都在上坡下坡的路上。借着还没有暗下去的夕阳,我还可以再漫想一程来路的山与水。就像我所期待的那样,一切都很好,如今雨水已淡,霜降将至,但迎面吹来仍有温暖的风。风鼓起漫天陈云,鼓起涌动的少年情怀。
如果你心中有惑,生活难解,不妨去一趟寺,感受这里的视野、声音、味道,看看人群与佛塔。
http://www.dxsbao.com/shijian/5000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