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宣传蚌埠市历史文化,寻找蚌埠市文化产业发展新思路。6月20日,安徽财经大学熵增不减小分队将禹虚、双墩遗迹作为调研重点,前往蚌埠市禹会村遗址公园和双墩遗址公园实地考察,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
赏古今文物,阅历史故事
蚌埠市博物馆展出多数出土刻有符号的陶器、石器等,刻画的内容除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还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活类,所包含的内容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展现了该遗迹出土对研究文字起源的积极意义。团队积极记录展品信息以及利用电子讲解机解说,了解了蚌埠市历史文化,以及发展进程,获取了现阶段遗址文化发展情况的资料。
参观博物馆有利于近距离探寻遗产文化的深刻内涵,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印象,各成员参观途中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通过交流心得拓宽了团队对蚌埠市文化产业品牌发展的思路,成员们也在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
访双墩遗迹,寻千年微笑
团队前往双墩遗址公园并且与蚌埠双墩遗址保护与研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接,在他们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参观了遗址范围内距今约2600年的双墩春秋墓与双墩春秋墓特殊的圆形墓坑。通过工作人员的介绍,蚌埠市双墩文化遗址距今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的有力证据,双墩的刻画符号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双墩遗址出土文物非常丰富,陶塑人面还有刻画符号是双墩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出土文物。
在原野上矗立的石碑的背面是后人刻上去的神秘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都曾出现在七千年前的文物上。看着这些神秘的符号,我们仿佛回到了七千多年前的时代,尝试着和当时的人们利用这些“特殊的文字”交流。
被奉为淮河流域人文始祖的陶塑人面像,一抹来自七千年前的微笑,穿越时空,展现着双墩先民对于天地自我的认知和对于美的追求。也让现在的我们想要揭开那神秘的“面纱”,了解和宣传那一段历史。
探禹墟遗址,学大禹精神
《左传·哀公七年》及多部史书载有:“禹会(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禹会村的名字由此而来。在场馆的负责人的带领与讲解下,团队成员参观了还在施工建设的遗址博物馆。站在这片大地上,我们仿佛看到了数千年前的大禹躬亲劳苦,手执工具,与百姓们一起栉风沐雨,同洪水搏斗,感受到了大禹治水精神所传递的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的深刻内涵。
在对当地村民的随机采访中得知,这几年在省、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禹会村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开发工作同时带动了蚌埠市旅游产业的发展。在禹会村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发现,村子中不少居民建筑进行了改造与更新,融入了禹会村遗址的文化元素与符号。实地走访让团队更直观地感受到禹会村落与双墩村落古人类生活的场景,展现蚌埠市的历史人文厚度,感受文化的魅力,摄取精神的力量。
乡村文明铸乡村振兴之“魂”。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乡村文化遗产的生命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过来,才能为人们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双墩遗址和禹墟的出土作为研究中国文字起源、淮夷文化的历史底蕴的重要源头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现阶段许多蚌埠本土人对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了解并不深、同时多数在蚌的高校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活的城市——蚌埠的历史文化了解也不多。要说一座城市唯一亘古不变的,就是它历经千年而留下的痕迹。要想了解一座城市,前提是读懂历史长河的痕迹。
展望未来蚌埠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让景物、文化与人之间来一场心灵上的碰撞,在唤醒泥土之下沉睡多年的记忆的同时,也唤醒一座城市的精神文明深厚的历史文脉。多样的文化碰撞,给蚌埠市添加了别样的风采。不断创新,不断融合,这座镌刻着厚重文化印记的城市,在新时代的的发展与前进中熠熠生辉,续写新华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987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