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小分队队员在队长的带领下首先到现场观看了精彩的傩艺培训班汇报表演,演员们戴着木制面具在舞台上反复的大幅度的呈现舞蹈动作,十分令人震撼。其经典之作《舞回回》堪称唐代乐舞《醉胡腾》的翻版;傩戏有唱有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传统剧目有《刘文龙》、《孟姜女》、《章文诜》等。
6月29日下午13时,党委书记许鑫磊同志为小队做指导讲解,他首先带领小队一起探访了傩戏之乡刘街内傩文化展示馆和青山寺等。
同学们在分析非遗的发展现状、发展前景、发展所面临的难题的同时,可以学习、传播非遗文化,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不仅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运用于实际,提高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更进一步激发了青年学生成长进步、勇于实践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性。 活动中,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目前由国务院文件提出的非遗保护的十六字方针:“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开展”。
由这十六个字可看出,非遗急需的是抢救其次是保护,这些古老技艺,少一样就没一样,不抓紧抢救就很有可能失传。另外传承的同时也要寻求开展,以更好地生存下去。 我们会以实际行动传播非遗文化,例如在公众中宣传非遗的基本知识,要让人们认识到非遗对于民族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人们对非遗的傩文化展示馆中,队员们见到了很多雕刻精美的傩面具还有青阳泥塑,还有未完成的傩面具,这里有幸邀请到傩面具雕刻技艺的传承人姚维耘老师为实践小分队现场制作和讲解,从姚老师口中了解到,一个傩面具从雕刻到完全上色至少要四天时间。
傩面具是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用于傩仪、傩舞、傩戏。是原始的图腾再现,是祛灾纳祥地吉祥象征,是自远古时代以来人们的重要精神力量
学习傩面具的雕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傩文化。同时我们利用自己专业所学知识并结合实践,为非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一6月30日,在刘街镇党群服务中心会议室,许书记客观陈述傩文化传承过程中的问题和目前傩文化宣传过程的瓶颈。
本次实践促使我们以身作则,并且增加了我们关于人际交往方面的能力与才华,加强了我们作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 在实践中,我们走街串巷,培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能力。
这是一种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的社会实践形式,以小见大,以细微之处见长,是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长效机制。 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本次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了我们的动手能力,巩固了我们专业知识,让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活动充分结合,增强社会责任与服务意识。
发挥专业特长,提高自我,服务社会。对我们大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许书记表示目前正在将傩文化的故事编成可以传承的剧本,改变由过去口传心授带来的局限,让傩的故事可以世代延续。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当地即将建成的“s358线”将推动人流引进,让傩文化在走出去的基础上,也能引进人流而促进文化传承。
傩文化的宣扬将借鉴“黄梅戏下乡”和文创周边,在未来几年这将是重点项目。通过将近1个小时的问题采访,成员们感受颇深。
通过在傩戏之乡——刘街的探访,我们了解到,在过去,村民对傩文化,是凭借着信仰,对家族的信仰。
当下,网络信息呈爆炸性的蔓延,非遗可以借助网络进行大力宣传,央视综合频道首播的特别节目《非遗公开课》就是一个特别的尝试,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欢非遗,进而去传承和发扬非遗的文化,只要人人都能成为非遗的见证者、传承者和实践者,非遗才能薪火永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803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