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和谐的基石,也是传承文化、促进繁荣的基石。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提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该政策的出台有望从根本上缓解当下学生负担过重、全民教育焦虑的局面。
“双减”政策背后的逻辑旨归:其一,学生健康成长的吁求。沉重的学业负担透支着中小学生的童年幸福,他们对美好童年生活的需要正被那些“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所替代。繁重的学业负担助长了制度化学习对学生生活空间的占有,剥夺了学生对合理闲暇时间自主支配的权利。其二,家长负担减轻的期盼。据中国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公司发布的《2019国内家庭子女教育投入调查》显示,38.8%的受访家庭用于子女校外教育和培养的投入占家庭年收入的20%~30%。校外培训机构在资本的推动下,大搞焦虑营销,挑动家长的焦虑情绪,把本该为学生提供差异化选择的补课班、兴趣班发展为“全民培训”,已经到了必须严格治理的地步。其三,育人为本的本质回归。在培养“人”这一问题上,当下的教育现实饱受诟病:社会机构把教育视为“生意”经营,学生成了“商品”,商业化运作将教育的育人使命置于尴尬境地;大量学校忙于成批地制造各种“做题家”,繁重学业覆压之下的学生被不断形塑成“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件”。这显然不是教育的初衷。事实上,促进每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是教育应有的模样。
然而“双减”政策有利有弊,弊端是农村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大:一是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农村教育资源本就有限,不说满足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单从义务教育上就存在诸多难题(教师少、课程数量少,教育设施落后)。二是如何实现配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双减”政策要求全面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包括课后服务全覆盖、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强化课后服务保障,同时鼓励支持学校开展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阅读活动、社会实践、劳动实践、兴趣小组、社团活动等。然而对一些地处偏远农村地区、本身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而言,如何因地制宜地实现这一目标难度系数极大,不是简单统筹安排就可以完成的。三是如何进一步深化高质量的家校合作。“双减”政策出台后,家校合作的形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深化和拓展。农村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且农村家长自身素质有限,难以胜任“双减”后更高的家庭教育要求。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5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