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瑜放弃海外留学的机会也要留在山里支教,看过一篇文章用“在大山深处播撒诗意”来描述她从事的工作,很浪漫的描述,很有意义的事情。我对支教的向往自那时起就埋下了小小的种子。
上了大学,我第一次接触到“三下乡”工作,也成为了云上慧志愿服务队的一员,这是一个主要负责线上支教的团队。虽然有点遗憾,因为教学经验不足,我没能成为教学组的一员,但我还是很高兴能参与到曾经憧憬向往的支教活动中来。
前期工作主要集中在组建团队、和对接学校沟通、培训稿件写作等方面,直到七月小朋友们放暑假后,我们的线上支教工作才正式开始。教学组的同学们上的每节课都需要录屏,录屏需要上传到教学组的群里,这样做既是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也方便志愿者们自己复盘进而有更进一步的提升。此外,教学组的志愿者们还需要将课上或是有关课程内容的图片上传到教学组和宣传组的志愿者都在的大群里,这主要是为了方便我们的写稿工作。
之前看其他人支教故事的报道总是隔了一层,自己真正参与到其中才觉得有了实感。支教工作不算容易,教学组的同学们需要提前和家长沟通好上课时间、对小朋友们在校内的学习进度进行了解,然后需要和小朋友本人进行沟通,对他们的性格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询问他们希望在自己的课上学到些什么。因为是暑期支教又是一对一的教学,和学校内的一个班在一起上的常规课程还是存在差异的,我们希望能将小朋友们需要掌握的和他们希望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比较好的结合。基础的了解之后就是常规的备课和授课了,志愿者们需要根据课堂上孩子们的反应和进一步接触下对孩子们性格和掌握程度对后续的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我们宣传组的同学也需要尽可能多的收集团队成员教学过程中发生的故事,保持对信息的敏锐度,再根据已有的素材挑选同质异象的材料,仔细谋篇布局,才能完成一篇稿件,一篇投稿被打回来修改三四遍是常有的事。特别是我们团队采取的是线上支教的支教方式,能获取的素材本身就有很大的局限。
这次支教的经历也让我遇到了很多有情怀有理想的同伴。他们为能为乡村教育有所奉献而欣喜不已,在小组里有成员为写稿焦头烂额时会不吝鼓励,我们在同一个夜晚,披着不同的灯光或是备课或是改稿,为了同样的梦想。“眼里有光,脚下有路”是我们青春的注脚。
我们只是在这片地上浅浅踏过,一个月结束后又会回归大学校园,可还有万万千千个有志于乡村教育的青年把根扎进乡村教育的地里,然后开出花来。和我们一样,他们渴望奉献自己的青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工作需要完成;和我们不同,他们还需要顶着以环境、薪资、父母期望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一年又一年地在这片土地上耕耘。
“即使不能做太阳,也要努力向着光”,微光照亮微光,微光成为微光。“一片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想,这就是教育的意义吧。(通讯员杨木子)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739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