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题:“法治引擎”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一周年现状调研
实践团队:“乡村振兴,法治先行”社会实践团队
团队成员:雷佳讯、张亚楠、张同航、姜哲、闫玥燕、李科霖、吴梦琪、郭雨欣、杨嘉伟、孙硕、管仲阳
所在单位: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
摘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为了响应国家号召,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乡村振兴法治路。本次实践活动以河南省鲁山县和修武县为研究对象,从县、镇、村三个层面入手。团队成员深入基层,综合运用民意走访、问卷调研、深度访谈等方法,深刻体会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成果,了解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进程,分析当地产业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方面的现状。发现亟待解决的乡村治理难题,探究其成因并予之有效可行的法律对策,对助力乡村振兴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法治;产业发展;实践活动
一、调研背景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阶段我国脱贫攻坚战已经取得全面胜利,农村绝对贫困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三农”工作重心已经转向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这部法律在“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出台,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为新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村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已实施一年多,各级党委农办、农业农村和乡村振兴部门狠抓学习宣传,加强统筹协调,强化政策举措,健全工作机制,以法治利器促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取得较好成效。
二、调研目的
本次实践活动立足当下国家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点把握,以《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一周年为契机,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和宣传。以切身的经历认真研究本部法律在基层实施的效果与实施进程,及时关注乡村振兴工作的新热点、新动态,以及发现亟待解决的现实性乡村治理难题。收集一手资料,通过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式精准概括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形成有效有据的法律方案,为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进言献策。
第二,要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同学们关注乡村振兴中的法治建设工作,领悟《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和实施成果的来之不易,树立正确的法治意识,培养浓厚的乡土情怀;第三,在实践过程中增长才干,开拓视野。培养本团队成员的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交应变能力、深入思考能力。第四,用好法治利器,从理论联系实践,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力度,密切联系群众。将乡村振兴这个党和国家的历史伟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实践内容
(一)下乡作采访,征集人民意
团队成员分为两组,分头行动。一组去往位于平顶山市的鲁山县,另一组去往焦作市的修武县。成员们通过发放调查问卷、面对面采访当地村民、商户、游客进行多角度、多方面的咨询。团队成员以《乡村振兴促进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人民生活是否改善以及当地的产业发展情况为主题,具体分析了当地的基层治理的现状、乡村振兴的成果、特色产业的发展、脱贫成就的巩固、人文特征的传承和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性问题。
(二)实地验成果,真金不怕火
团队成员在下乡探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乡村振兴带来的巨大变化。《乡村振兴促进法》实施的一年以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提供了坚实后盾。乡村发生了肉眼可见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与当地村民的交谈中得知,和以前的乡村相比,现在的医疗教育和收入方面都有较大提升。鲁山县的尧山镇通过互联网大力宣传发展旅游业,当地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民宿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迅速。修武县的文化产业也得到大力发展,团队成员还参与了当地正在举办的文化汇演活动。两地的实践结果证明了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和意义,通过乡村振兴,村民生活水平得到巨大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增加收入来源,丰富收入方式,对实现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
(三)总结人民意,政府讲经验
结束下乡实地考察后。团队成员与当地政府联系,希望采访相关领导,得到了当地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在鲁山县尧山镇乡村振兴办公室中,团队成员认真听取干部们对于《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认识和实施情况的介绍,并了解当地的经济状况和基本社会服务情况。镇政府告诉成员们政府会继续通过整合产业资源和政策性投资,将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积极推动本地企业产业“走出去”,带领村民富起来。修武县的团队成员分别与宰湾村村支书、七贤镇镇长和修武县农业农村局主任共谈乡村振兴工作。三位领导结合近年当地工作的实际情况,为实践团队介绍了本地结合《乡村振兴促进法》促进乡村振兴的优秀经验。团队成语员也将在村镇中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反映给村镇领导,镇长在会上表示会利用好乡村振兴衔接基金,持续为村民谋福利。
四、基层乡村的乡村振兴现状
(一)先进做法
1.坚持因地制宜,优化产业结构
以河南省鲁山县为例,该县紧紧围绕生态化,特色化,精品化的要求,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战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利用“旅游+农业”“生态+农业”等模式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鲁山县尧山镇的民宿产业和修武县七宰村的文化产业都已经打响了名气,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鲁山县曾将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一体推进,实现高质量的脱贫目标并补齐三农工作短板,积极的推进本土企业走出去,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打造当地旅游名片,带领村民富起来。
2.用好“指挥棒”,筑牢乡村振兴的坚实堡垒
推进乡村振兴,关键因素在于人,决定变量也在于人。“党建+治理”的乡村振兴思路可以从根本上夯实乡村振兴的善治根基。鲁山县的基层村干部结合当地的基本状况和对《乡村振兴促进法》的认识,不断地促进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经济进步。以党建为引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统筹推进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3.文化活动丰富,居民幸福感强
鲁山县和修武县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始终坚持精神文明建设,以文化建设为乡村振兴凝神聚力。乡村振兴既要塑型也要铸魂。以修武县为例,村镇里建设有大剧院,并且时常进行建党百年的主题演出。不断地进行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既推进了当地的文化产业发展;又在潜移默化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营商环境,增强乡村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二)不足之处
鲁山县和修武县作为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家县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始终全力发展第三产业,并且依托上级政府的支持,在旅游业上竞争力较强。所以,若未来两县的发展仍寄托于旅游业的进步,那么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则是至关重要。而涉及村,镇两级的乡村文化和环境上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严重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推进,村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所以,在进行实践调查中仍然有部分地区红白喜事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的风气也是愈演愈烈。一些长久以来形成的漏风陋习在许多村民心里根深蒂固。在进行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村民的过度攀比和铺张浪费之风可能导致后期的建设后继乏力,养成惰怠之风。
2.生活环境短板明显
乡村振兴过程中最容易限制当地发展的就是环境,此次的考察地区也有不同程度上的生活环境问题:路面硬化导致积水严重,村内人口流失村民较少生活物品购买困难,没有形成完备的垃圾回收体系。群众的生态环境环保意识不强,农业发展现状和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差距大。当前的农村生活环境整治仍然困难较大,任重道远。
五、建议
(一)移风易俗,厉行节约
成有勤俭败由奢,针对大肆铺张浪费,攀比的风气而言在思想上让大家能够真正意识到勤俭节约不要在生活条件好了之后就变得骄奢才是治本之策。“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在村镇中实现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首先可以修订村规民约规范村民行为并且成立红白理事会,在村镇内进行婚丧事宜时可以进行程度上的约束和规范;其次可以进行宣传引导,张贴宣传横幅进行树立文明之风的宣讲,将“破除陈规陋习,培养文明乡风”的思想潜移默化的传递给村民,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建立赏罚分明的体制机制,由村干部和党员身体力行,划好惩罚“红线”。
(二)关心群众需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关注农民的需求是工作的要义所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任务。首先要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管护机制,政府加大对整治资金的投入,鼓励专业化,市场化的管护逐步实现长效稳定的管护机制;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当地农民可以便利的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在推进产业发展的同时也聚焦周边建设,加大对运动,购物,休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改善村容村貌。积极发动党员,志愿者,村民,建立一套管理办法,把责任明确到户,落实到人。助力乡村实现由破烂污秽向干净整洁最后到美丽移居的转变。让农民真正的感受到关注和关怀,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感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团队的一路走来见到了新时代下快速发展的乡村新貌。在党的坚强领导以及《乡村振兴促进法》、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下,当地干部和居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撸起袖子加油干,创造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乡村。
在本次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得到了政府机关的大力支持,他们慷慨的与我们分享了《乡村振兴促进法》公布一年以来他们学习实践的经验,对于不足之处他们也坦然承认。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如今的乡村治理机关对乡村振兴的重视、对乡村振兴中法治建设的重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即使是看似枯燥无味的乡村基层工作,政府也始终践行着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当地居民身上,我们看到乐观积极和满足,既有精神上的满足也有物质上的满足,他们中许多人都知道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振兴促进法》,在法律保障下,他们坚信未来一定会更加美好。
这一路走来,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无限感慨。我们的想法和建议,固然存在不足之处,但每一份采访都来自人民和干部的真情实意、每一份建议都来自我们法学专业学生基于自身法律、政策知识的用心思考。我们坚信在《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保障下,乡村的明天一定是一条康庄大道。
*注:此次调研问卷累计发放100份,回收97份,回收率97%。从受访者的政治面貌上来看,覆盖了群众及中共党员;从职业上来看,有政府工作人员、村干部、商户、农民、自由职业者等。
【参考文献】
【1】白永秀,,黄海昕,宋丽婷.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政策演进及逻辑[J/OL].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13[2022-07-24].DOI:10.16152/j.cnki.xdxbsk.2022-05-001.
【2】余涛.乡村旅游发展对地域乡村振兴促进作用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9.
【3】任澜涛.论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路径[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3):51-56.DOI:10.16140/j.cnki.1671-5330.2022.03.007.
【4】张军.乡村价值定位与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经济,2018.(1):2-10.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620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