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感受革命烈士的爱国精神,传播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体会潮州文化的历史重量,6月30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青行实践队前往潮州博物馆,在博物馆内进行参观。
潮州市博物馆成立于1959年,是一座集收藏、研究、展示和教育于一体的地方综合性博物馆,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弘扬民族精神和潮州传统文化,丰富和陶冶人民群众精神和情操的重要文化场所和文化旅游景点。
参观的第一个展馆是潮州红色革命史展,青行实践队的成员们在这里看到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藏品中精选代表性展品进行展出。其中,既有历史文献、历史照片,也有战场遗珍、红色证章、烈士遗物等不同类别,从不同时期、不同角度记忆着潮州轰轰烈烈的革命历史。
每一件文物都承载着可歌可泣的红色记忆,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映照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例如,潮安工界联合会演讲台、潮安青年图书社社员合影、李春涛烈士遗物《俄国革命史》等文物,标志着社会主义思潮在潮州的传播和潮州工农运动的开展。
青行实践队的成员在这里展览着烈士生前使用过的围巾、红三连使用过的军号、红军遗留的炮弹等,反映了潮州工农武装暴动的全面开展;抗日战争时期的“小八路”臂章、《抗敌歌曲集》、“昭和路路碑”等展品,有力地表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潮州的罪行和潮州人民抗击侵略者的坚定决心。
图为烈士们使用过的领带,上面还存留着血迹。 陈晓斌 摄
潮州市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展览的形式,让革命文物说话,让革命文物闪光,让广大观众从中吸取共产党信仰的力量,继承和发扬宝贵的革命精神。
来到第二个展馆,这里展览着潮州刺绣、泥塑、木雕、石雕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青行实践队的成员在这里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非遗文化。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素有“海滨邹鲁”、“岭海名邦”之称,中原文化与本土文化、海洋文化在这里相互融合,使这里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间文化艺术瑰宝熠熠生辉。 近年来,潮州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工作,加强对珍贵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利用。
博物馆内展览着各种各样的非遗艺术品,其中被冠为镇店之宝的是府楼猴木雕,这个木雕作品体现潮州木雕工艺特色,它是明代所遗存的潮州木雕的精品,现存世仅剩二件。
历史上,“府楼猴”木雕是潮州镇海楼木柱上的饰物,当年镇海楼楼上栏杆共有108根木柱,每根木柱都雕有一只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木雕猴装饰,因为木雕猴装饰于府楼,民间就简称之为“府楼猴”。
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军围攻潮州府署,逼迫清兵投降,潮州知府以府楼为据点顽固抵抗,革命军火烧府楼,木雕猴子也随着化为灰烬,所存两只因此前被民间盗走当作神像在家供奉而幸存,后收藏于潮州市博物馆。
辛亥革命时期,因为潮州知府陈兆棠负隅反抗,据府楼防御,为了光复潮州。革命军使用火攻,大火烧掉府楼,108只“府楼猴”目前据记载仅有二只存于世上,一只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潮州博物馆留有一只。
潮州博物馆收藏这只猴子雕刻线条简练,造型各异,举起右手,看着别处,神态非常生动。
图为潮州博物馆内的府楼猴木雕。 陈晓斌 摄
第三个展馆是潮人下南洋史展,在这里,青行实践队成员了解到潮人下南洋的历史故事。
潮人大量下南洋是在清代乾隆以后,当时朝廷允许潮州人领照到暹罗购买大米,以解决沿海地区缺粮问题,很多人就搭红头船“过番”去暹罗谋生。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开放五口通商,潮汕地区传统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产生了大量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而此一时期,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殖民地开发由于黑人奴隶解放导致劳动力紧缺,西方殖民主义者便开始了诱掠华人出洋务工的罪恶勾当。出现了一批批的“契约华工”。
每一位去“过番”的人都希望出去能够发财致富衣锦还乡。确实,初到海外的潮人筚路蓝缕经过不懈打拼,涌现出不少大种植园主、实业家、商业领袖,他们建功立业,在经济、政治、文化上对侨居地有着的重大影响和突出贡献。但“过番”的潮人多数在种植园、矿山、建筑、运输等行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些人因为恶劣的劳动环境而客死异乡。即便是自由移民,也多是在街头做小本生意,小手工业者,辛苦经营慢慢积累资本。
图为青行实践队成员于潮州博物馆外的合照。 廖家茹 摄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45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