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校同行,实现共赢
——关于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调查
□程 漫(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2105班)
【摘 要】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乡村现下发展的需要下,各高校开展了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更是在建团百年以及即将到来的二十大的背景下,带着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大学生通过此次机会结合自身的专业知识以及科学观念传达到更为偏远的乡村,促进乡村以及大学生发展,既能带动新农村建设的步伐,还能锻炼大学生对家乡的责任感以及综合素质。通过此次机会调查当地村民对于暑期“三下乡”活动的了解和看法,以及对三下乡活动的建议。本文现对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的认知现状与满意程度的调查进行分析,以及对日后的类似活动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三下乡 大学生自身发展 乡村发展 共赢
一、前 言
大学生“三下乡”是指“文化、科技、卫生”下乡,是各高校在暑期开展的一项意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将自己在校所学的先进科学的生活观念在广大农村传播,紧密结合他们所学专业技术知识,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先进科技文化知识和生活观念的宣讲活动。大学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大学生了解中国国情开启了一扇窗口,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同时提高了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国家未来的发展培养了优秀人才。
2022年暑假期间,学校为了加强我们理论知识的巩固和认识社会实践的本领,以增进大学生社会认识,提升实践能力为目的,开展了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活动。本人在此次活动中积极响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客观性、全面性、发展性、具体性、群众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等原则,按照社会调查研究的程序,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在太子镇屋边村展开了暑期“三下乡”活动,活动包括支教,义务维修家电,宣传建团百年以及中国共产党等知识,我就团队通过线上以及线下的发送问卷对“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进行的调研结果编写此报告。
农村的孩子一直以来都是一群教育弱势群体,即使在社会发达的今天,还有很多的留守儿童需要得到关怀。这些孩子们应该是我们,特别是未来教育者们应该多多关注的对象。虽然国家一直再通过各种方式增强乡村教师的力量,但是还是有部分地区处在师资力量稀薄的情况,这导致这些乡村的孩子很难接受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的专业教育。而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即可给乡村带来新鲜血液,增长农村孩子们的眼界,各高校大学生的力量的十分雄厚,大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还可以实现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实现双方共赢。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磨练了大学生的意志,奉献了爱心;另一方面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三下乡”活动,大学生直接与普通农民接触,通过深刻体验农村状况和农民的生活现状,有利于端正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帮助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克服轻视劳动的偏见,培养他们尊重劳动成果,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情感。大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长时间生活在象牙塔内,难免会对国情认识不够,对政策把握不透。 “三下乡”活动在校园与社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通过这座桥梁,使学生对社会有了较深的了解。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去农村,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他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大学生作为一个集体走近农村、服务农村的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大学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的活动,帮助农民解决一些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对于服务“三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三下乡”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去,协助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把巨大的农村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农村培训科技人才,帮助农村解决生产技术难题。
二、调查目的及意义
(一)目 的
1.通过调查本地村民对三下乡活动的认知现状来研究此次活动的效果和反响,对接下来的活动进行指导。
2.由当地村民的满意程度和建议来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
(二)意 义
1.对国家:
(1)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改革和建设的第一线去、到条件艰苦的环境中去,使我们在实践的大课堂中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国情,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意识和观念,培育自觉为人民服务的责任意识,进 步明确当代青年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牢固树立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我们大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切身实践,去知晓民情和国情,去思考、理解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3)通过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培养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
2.对当地:
(1)大学生“三下乡”不但能够把党的政策和党的温暖带到农村,把文明新风和民主法制带到农村,同时也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传播到农村中去。
(2)为当地孩子带去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村地区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通过义教,帮助学生养成健康卫生的生活理念,教授一定的防灾抗灾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4)适当进行爱国主义和理想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和目标
(5)丰富学生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努力成才的愿望;
3.对我们:
(1)让我们大学生深入实践,在实践中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服务家乡,服务社会、奉献友爱、提高素质。
(2)磨练意志,奉献爱心
(3)提高了同学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4)我们大学生在“三下乡”的过程中,由于他们在一起住宿、一起调研、一起工作,相互照应、同甘共苦,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提高大学生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5)是我们“第二课堂”的延伸,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锻炼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不断完善自己。
三、调查过程及方法
(一)调查过程
1.调查成员:本次社会调查调查成员为湖北师范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风之彩”实践队全体成员。
2.调查地点: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太子镇屋边村。
3.调查对象:我们“风之彩”实践队分头行动,围绕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太子镇屋边村当地村民展开调查。
4.调查时间:2022年7月7日——2022年7月20日
5.实施过程:调查前期调研组成员进行调查前的筹划和准备工作,确立了课题及问卷问题;中期深入到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太子镇屋边村给当地居民发放调查问卷,并录入问卷星系统;后期进行材料的分析与整理,并对问卷星生成的数据统计进行综合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在参与调研成员们的共同努力下,问卷的发出和回收、数据的分析与统计等任务均得以顺利完成。虽然时间紧迫,但是小组成员们还是一丝不苟的完成了所有的任务。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方案的设计、问卷的拟定、资料的收集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主要是由团队调研组共同努力完成的。本次调查采取的是目的抽样。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问卷为自编问卷——《关于村民对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认知现状与满意度的调查》。该问卷分为卷首语、标注信息栏、十五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其中选择题主要调查村民对于本次“三下乡”活动各类项目对本地带来了哪些影响和对此次活动满意程度,以及对于此次活动不足之处在哪些。问答题主要是让村民提出具体的意见,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全面。
(三)实践活动
在暑调期间,我们进行了许多活动,主要形式为走访调研、线下宣传、支教、义务维修家电、机器人搭建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的积极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
四、现状及分析
1996年始,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国家人口计生委、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14部委联合开展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后备军,应该发挥知识技能的优势,为农村建设服务,为农民群众服务。广大的农村需要大学生去发挥聪明才智,大学生也需要到农村去,在服务农民群众的实践中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三下乡”,大学生可以改造世界观、价值观,把农村建设的需要和青年学生的成长很好地结合起来,走正确的成长成才道路。此外,“三下乡”活动架起了党和政府与农民群众之间的又一座桥梁,通过青年学生的下乡服务,体现出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心。现将此次走访调查以及对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做以下分析与总结: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表1:调查对象性别
调查对象性别 男 女
占比 58.85% 41.15%
根据表1调查数据可知,此次调查的男女比例持平,调查研究结果具有科学性,得出的满意结果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表2:调查对象年龄
调查对象年龄 18岁及以下 19-40岁 41-50岁 51-60岁 61岁以上
占比 11.46% 50% 16.15% 15.63% 6.77%
由表2可知,本次调查对象的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占比11.46%,19-40岁的占比50%,41-50岁的占比16.15%,51-60岁的占比15.63%,61岁以上的占比6.77%,每个年龄段都有涉及,其中占比最大的41-50岁的年龄段,都是家中的爷爷奶奶的年龄段,符合农村的人口分布。
表3:调查对象学历水平
调查对象学历水平 未接受过教育 小学 初中 高中(含职中和中专) 大专 本科及以上
占比 4.69% 12.5% 29.69% 20.31% 5.21% 27.6%
整个调查对象的学历水平的义务教育以下共占比近40%,表明以前的乡村并不能拥有恨到的教育条件,所以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不过也有近3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均是任职在乡村的干部,大学生回乡的措施有得到很好的落实,但是仍旧不够,不能让乡村的孩子还不能走出乡村。本次调查的范围广,调查数据具有理论科学性。
表4:调查对象职业
职业 农民 工人 教师 公务员 医生 学生 退休人员 其他
占比 30.73% 19.79% 2.08% 1.04% 3.13% 31.77% 3.65% 7.81%
本次调查中可发现农民、工人占比超过50%,教师占比2.08%,公务员占比1.04%,医生3.13%,学生占比31.11%,退休人员占比3.65%,其他占比7.81%。可见农村大部分在家的人都是工人、农民。而教师力量稀薄,所以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很受当地村民的欢迎,是一件非常双赢手段。详情可见上表。
(二)现状分析
1.对本地开展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了解程度
随着国家支持下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人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有了认识。如下表所示,有近80%的村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是有了解的,其中较为了解的人占比60%以上,这说明在不断的宣传此类活动的效果非常明显,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详情可见下表5。
表5: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 非常了解 比较了解 一般 比较不了解 非常不了解
占比 20.83% 40.1% 22.92% 11.98% 4.17%
2.获取本地开展的“三下乡”活动咨询途径
由表6可知,村民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要咨询途径为村委会和学校。占比远超过其他几种咨询方式,其中村委会和学校老师占比都是将近50%。家人、街坊邻居亲朋好友、新媒体等均占比20%以上,说明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宣传途径打开的很广,让各方途径都能看到大学生“三下乡”的身影,但还远远不够。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参加三下乡活动,但是由于农村相关条件等因素,多数农村很少有机会或并没有成为大学生举行三下乡活动的地点,导致农民在三下乡活动中出现认知偏差。当地政府也要加大对大学生三下乡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当地中小学教学资源的关注。详情可见下表。
表6:对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咨询途径
咨询途径 占比
村委会 44.79%
学校或教师 47.92%
家人 23.96%
街坊邻居或亲朋好友 24.48%
新媒体 22.4%
其他 4.69%
3.村民眼中大学生“三下乡”主要内容
在村民眼中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政策宣讲占比45.31%,科技扶贫占比37.5%,社会调查占比51.56%,乡村普法占比42.19%,支教科普占比60.42%,文艺演出占比32.29%,医疗服务占比22.4%,环境保护占比17.71%,在村民眼中我们各项服务都有体现,但是在医疗服务、环境保护等方面还有些许欠缺,人需要再接再厉。详情可见下表。
表7: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主要包括内容
活动主要内容 占比
政策宣讲 45.31%
科技扶贫 37.5%
社会调查 51.56%
乡村普法 42.19%
支教科普 60.42%
文艺演出 32.29%
医疗服务 22.4%
环境保护 17.71%
其他 6.25%
4.村民认为“三下乡”活动的意义
由下表数据可知,村民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最大的意义为推动大学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和国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占比高达75.52%,其中促进本地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占比58.85%,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占比54.69%,有利于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实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占比47.4%。这些数据说明了村民普遍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多是对于大学生个人的锻炼比较多,对于当地的文化、科技、卫生等方面的促进发展作用还比较小。详情可见下表。
表8:村民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意义
意义 占比
促进本地文化、科技、卫生事业的发展 58.85%
推动大学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和国情,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75.52%
开拓大学生的视野,提高社会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 54.69%
有利于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运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47.4%
其他 3.13%
5.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本地带来的影响
由下表数据可知,当地村民对于本次大学生“三下乡”活动的反响较好,对本地带来积极影响的占比高达84.38%,充分说明了本次活动的优点。而仍旧存在消极影响14.58%,说明在本次活动有优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继续反思和改进。详情可见下表。
表9: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为本地带来的影响
带来的影响 积极影响 消极影响 没有影响
占比 84.38% 14.58% 1.04%
6.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
根据数据观察,大学生的支教活动对本地中小学生产生的影响有:对中小学带来的影响、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只是觉得一时新奇,并无长远影响、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等。分别占比82.29%、12。5%、52.08%这些高数据都说明了本次活动带来的影响比较大,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我们的目标要做到给小朋友们带来难忘的经历和比较深刻的影响,推动乡村发展,实现共赢目标。
表10: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对本地中小学带来的影响
对中小学带来的影响 占比
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82.29%
只是觉得一时新奇,并无长远影响 12.5%
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52.08%
其他 1.56%
五、反思与改进
就目前的调研数据来看,当地村民普遍认为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产生了以下积极影响:科技、文化、卫生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相应提高、社会风气变得越来越好、当地的医疗有了更好的保障 引起政府关注,增强了对当地教育的扶持力度、更多地开展了科普活动,为当地营造了学科学、爱科学的氛围等等,这些村民反响都印证了在这段社会实践里,实践队的工作没有白费,都朝着非常好的方向在发展。
但是,在这样努力下,我们仍有许多不足。据当地村民反应,他们认为我们的大学生“三下乡”活动没有达到实际效益,比如大学生的知识储备不够丰富,难以真正担当学生教师的重任。还一比如活动组织的人员数量存在过多或过少的问题,还有部分大学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等等,这些小问题的出现都会影响整个活动最种呈现的效果。所以我们应该就这些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改进。原则上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要及时调查,收集信息,尽快解决,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防范。
六、思考与建议
(一)乡村小学条件仍需改善
现在乡村小学条件太差,在暑假进行支教活动的效果不好,小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很难接受新的知识,积极性不高,更严重可能导致中暑。
(二)改善支教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日常生活需求
支教大学生在支教生活条件艰苦能够锻炼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过于艰苦的生活条件难以让学生一下子接受,特别是在卫生问题上容易危及大学生的身体健康。
(三)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
大学生“三下乡”活动中的支教活动占比很重,但是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不高,希望能够在下次活动各种可以提前进行相对应的培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四)希望提供大学生一定的政策补助
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是利用自己休息的时间来做志愿者,其中的生活费等等花销需要自己承担对于大学生来说太过于沉重,希望以后国家可以增加这方面的政策补助,鼓舞更多的大学生参加。
(五)多一些学科外的科普类的课程
在支教活动中最多的辅导课程都是主要学习一些学科,课外科普的课程较少,难以保证做到开阔眼界,科普生活的效果,不能带动小学生上课的积性,所以我们应该增加多一些科普活动。
(六)保障好大学生和当地小学生的安全
暑假社会实践主要深入乡村,最主要的是要保障好大学生和小学生人身安全,不能出纰漏。虽然大学生已经成年,但是还是学生范畴,在整个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应该时刻有老师在旁监督保护学生的安全。
(七)增加大学生的参与度
虽然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的舞台,但总有很多学生在这个实践的时间里偷懒做别的事情,或者不履行自己的义务,我们应该要增加同学的参与度。
七、结束语
在这短短的十五天阳新县太子镇屋边村的暑期实践中,我们付出了很多汗水和努力,但同时也收获了很多心得和体会。我们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深刻体会到国家政策的不断完善和实施,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越来越好!与此同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作为当代大学生暑期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重要性,尤其对于我们湖北师范大学的学子们,投身于支教实践的浪潮中,更加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衷心的希望更多的大学生能够投身到暑期三下乡的实践活动中来,在实践中体会到我们大学生所担当的责任和肩负的使命,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不断努力和奋斗!
【参考文献】
[1]叶雪琳,卢咏.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J.赤峰学院 相
学报(自然科学版),(10):216-217。
[2]简添,李健,张峻瑜 等.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管理
工作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 (2) :245-246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962.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