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承弘扬传统文化,探索非遗传承发展方向,7月11日,作为曲阜师范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ichem-惟石能言队”的一份子,我前往淄博市高青县拜访市级非遗核雕传承人崔传芳先生,了解核雕工艺的相关知识,感悟核雕作品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
与核雕结缘还是始于初中课本中的那篇《核舟记》,从那时起,我对核雕就已多了些好奇。本次以社会实践为契机,我将有机会前往非遗核雕传承人的工作室中,与其面对面交谈,更加深入地了解核雕文化。同时,我也肩负社会实践调研的任务,希望自己能为核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尽一份力。
在实践开始前,我联合实践队队员,首先对核雕文化在大众群体中的认知度进行了调查。我们采取线上问卷结合线下调研的方式,设置了多个关于核雕的问题,进行随机采访。当我们得到结果时,令我们有些失望。大多数人对于核雕文化几乎是一无所知,很多人都完全不了解核雕的原材料是桃核,而错误的认为是用核桃作为核雕的原材料。这让我们对于核雕的发展与传承有了一些担心。
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线下问卷调研 中青网通讯员 刘晗 供图
随后,我与实践队员们去到了非遗核雕传承人崔传芳先生的工作室,与其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并询问有关核雕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方面的问题。
当我们去到崔老先生的工作室后,映入眼帘的就是大大小小琳琅满目的核雕与根雕作品了。老先生为我们一一介绍了他的作品,从崔老先生的一言一语中,我们能感受到这位花甲老人对于核雕艺术的喜爱。经过与崔老先生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做核雕的艰难与不易,从选材到工具,无一不是老先生亲力亲为,甚至刻刀老先生都要亲自去锻打,他投身核雕艺术五十多年,从未想过核雕能为他带来什么财富,而是一心一意的爱核雕艺术,这不禁让我们感叹这位老艺术家的魄力与格局。细细观看老先生的核雕作品,真所谓细之又细,每一刻刀都注入了老先生的心血。这让我们想起《核舟记》中的描述:明有奇人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崔老先生即是这当代“王叔远”,我们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核雕艺人的坚持不懈与刻苦钻研,同时也体会到了一位花甲老人从事核雕事业的艰苦不易。
图为崔传芳先生的核雕艺术作品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一骁 供图
当我们问到关于核雕的发展与传承时,老先生有些面露难色。他认为在核雕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越来越重视核雕,核雕也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中,但群众对于核雕的了解还不够,特别是年轻人群体,几乎对于核雕没有了解,这是不利于核雕文化的发展的,同时,当今年轻人过于急功近利,想把核雕作为赚钱的手段,这样又怎么能专心研究核雕艺术,核雕也很难传承下去。老先生的话也刚好印证了我们的调研结果,核雕文化在当今社会显得有些“格格不入”,有极少数的年轻人愿意了解核雕文化,而愿意了解的更多是想把它当作一种赚钱的手段。这不禁让我感叹,现在像崔老先生这样专心做工艺的非遗手艺人又剩多少了呢,我们该如果去保护我们的非遗文化呢。
在这个万物更新的时代,核雕也不应墨守成规,或许推陈出新是核雕继续发展下去的关键。崔老先生也为我们介绍了他的创新方式,他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以视频的方式宣传核雕文化,这不失为是一条可行的方法。在我看来,核雕的发展与传承,还是需要抓住年轻人这个群体,让年轻人能近距离地感受核雕艺术,体会到其中的美,才能坚定年轻人心中的文化自信,才能让年轻人更好的接受这个“旧”文化为当今社会带来的美。
图为崔传芳先生为实践队员介绍通过新媒体平台宣传核雕的方式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王一骁 供图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核雕艺术蕴含的巨大魅力,小小的桃核,在核雕艺人的手中,便能变为灵动的艺术品。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核雕文化或许能让我们慢下来,专心享受艺术的魅力。我相信,未来核雕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的努力下,仍能屹立在时代的潮头,向世人展示这美丽的中华传统文化。(通讯员 王一骁)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7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