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刻体验国家发展变化,切身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寻找青春共鸣,河洛学子组建起“洛洛乡约,溯往寻兴”发展成就观察团,切身体验国家的发展变化,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成就,在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中寻找青春共鸣,增强青年责任感,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书写青春华章。
一、城市印象躬身入局涌进取,凝心聚力谋发展。
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整个设计以展览馆为主体,周围种植树木、草坪,前面以“一河两湖”为衬托,北与“两山”相呼应,西南设置为小型文化广场。
整个展馆共分两层四个展厅,以图片与实物结合的方法,充分运用声、光、电、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展示展览的主题。43年前,河南邓州560名青年入伍,分配到原沈阳军区工程兵某团,与雷锋成为战友。后来,他们回到故乡,继续弘扬雷锋精神,被誉为“编外雷锋团”。“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句格言,一段几百人用40多年心血演绎的传奇。雷锋同志生前的战友,编外雷锋团小杨营连前指挥员王子安老先生1992年成立了“雷锋书屋”。成为雷锋精神的传承者。
突破口革命公园让那段承载炮火与硝烟的历史可以伸手去触摸。解放邓县突破口遗址纪念碑位于邓州市城区英雄广场对面的土城墙上。为纪念这一重要的历史事件和战斗中牺牲的烈士,邓州市人民政府将此处辟为纪念地,并确定为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二、新农村建设
邓习乡村画廊既是我市的重点项目,也是我市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区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建设任务是在已建成的全长29公里的邓习路两侧路基上,高标准建设2米宽的花卉绿植带和1.5米宽的景观人行通道,在边沟建景观墙,并在路基边坡与边沟种植绿色植被。同时,道路两侧各100米范围内的农田,间植油菜、油料牡丹、月季、向日葵及趣味采摘等具有观赏和经济价值特色作物。
因地制宜,以人为本,尊重乡情,饱含乡愁,融汇乡景,体现邓州乡土文化和地域农田风貌,实现自然景观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当地文化特色、投资效益以及旅游服务休闲相结合。
邓习画廊道路南起邓州市文渠镇的S103线上,北至邓州市十林镇的规划S331线上,项目以“四好农村路”省内标杆为目标,秉承“经济、观赏、可持续”的原则,利用本土植物,面、线、点结合,途径13个景点及4个美丽乡村,全段涵盖多个风景主题,配套游憩栈道、服务驿站点、公交站点等设施,在保证道路景观功能性的同时加入游憩活动、慢行系统,增强参与体验感,着力打造集观赏性、低维护性于一体的乡村风景道。
三、特色产业
坚持“多规合一”,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坚持全市域一体化布局,全面提升城市承载力、辐射力、带动力。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大数据与综合交通运输深度融合。支持建设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高标准恢复建设张仲景国医大学,提升“八大宛药”规模、品质。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等生态保育工程,加强水源保护和环境整治,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切实维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深化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完善汉江生态经济带上下游合作联动机制,支持南阳与湖北襄阳、陕西商洛联动发展。
完善现代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增强郑州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影响力,强化空陆双核驱动,加快建设郑州国际航空货运枢纽,实施小李庄站铁路枢纽工程,推进北编组站搬迁。加快建设洛阳、南阳、商丘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提升高铁、机场等综合保障能力。
四、现代化建设(新旧城镇面貌)
邓州市体育中心,是河南省邓州市新建的一个体育场,地址位于北京大道西侧、灵山路南侧、冠军路东侧、大丁路北侧,用地199197.9平方米(298.8亩),由邓州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建设。
穰城大桥是一座位于河南省邓州市穰城路上的一座大桥。桥塔造型取甲骨文和早期金文中“邓”字,意为双手捧着装满粮食的陶豆,塔冠、踏趾均为方斗形,上扬下覆,取上承“甘露”、下纳“地气”之意。
穰城大桥一方面对于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改变湍河两岸的交通格局,推动跨河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和辐射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对于构建邓州发展新格局,服务产业集群,提升区域承载力、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将显著提升湍河南北两岸和产业集聚区与中心城区的联动性和便捷性,有力助推城乡一体化融合发展目标的实现。
五、文化建筑
历史文化古迹安然“生活”在当下,默默传承着城市的根脉记忆。
大十字街西南方,耸立着一座古老建筑———福胜寺梵塔。当地民谚云:“邓州有座塔,离天一丈八。”这座塔因1 9 8 6 年从其地宫中发现一批由金棺银椁组成的佛祖葬具等稀世珍宝而闻名遐迩。塔檐由青砖砌成,塔身周围,每面都有用砖浮雕的佛龛群,约有1 3 0 0 多块佛龛。这些佛龛上,浮雕着天王、菩萨、金刚、罗汉、黄巾力士等佛法神像,造型奇特。佛龛的边缘和拱门的周围,饰有各种蔓草花纹。
花洲书院,始建于宋代庆历年间,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范仲淹任邓州知州期间创建了书院内讲学堂——春风堂、藏书楼、斋舍,并在书院东侧创建百花洲,重修览秀亭,构筑春风阁,花洲书院因百花洲而得名。自范仲淹以来,花洲书院屡遭战火焚毁,又历经修葺,同时又因其风景优美,故而名列邓州八景之首,曰“花洲霖雨”。书院内既有《岳阳楼记》的诞生地春风堂,又有耸立秋水之上的“览秀亭”;既有小巧别致、全国仅见的泮池、状元桥,又有供奉范公塑像的范文正公祠。走进书院,但见亭台楼榭错落有致,山湖洲林相映成趣,其建筑皆为江南园林风格。书院外的城墙上,古柏森然,春风阁、文昌阁掩映其间;书院正门前,一桥横跨城河两岸,桥上长虹卧波,桥下流水潺潺,更增加了这座千年书院的雅致景色。
六、平成门复建及老城区改造
强化规划做引领,提升能级添活力。
明洪武六年,邓州城建门楼四座,为砖城辟四门,东门曰:“振武”(后改为迎旭);南门曰:“拱阳”;西门曰:“平成”;北门无名,为防湍河水浸城,常封闭。后毁于战火。现平成门复建完毕,期待迎旭门。
八九十年代邓州的市中心,老一辈人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现在旧城改造,旧貌换新颜。“1953年的时候,我从南桥店的南城门进城,那时外城的土城墙都在。当时最喜欢去塔院看邓州越调和豫梆(豫剧),逛大十字街。”老人回忆的,正是老邓州人心中弥足珍贵的旧时生活滋味。
对年轻人而言,邓州古城特别是古城墙,已经没有印象了。也因此,他们对此次修复邓州古城持怀疑态度:“古城修复有多大的必要性?”杨子才老人这样回答:“修得好,这是保护文物,不能让年轻人忘了历史,忘了本。”
通过此次实践,我逐渐的认识到家乡的变化,那些所谓的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实际上都是由一点一滴的积累构建,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城市发展究竟需要什么,城市的发展,与生活在这里的人息息相关,其最大的成就,就是生活在其中的人,幸福美满。谈到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还有许多路要走,我们还有许多难关要过,产业的发展,教育的振兴,每一步,都需要我们去认真思考。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320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