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上午,在“红安绣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珊老师的带领下,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了红安绣活传习所,正式开始红安绣活研学培训班第一次课程。
刘珊老师首先为我们介绍了课程相关安排,带领大家认识、了解红安绣活的特征与一些流传于民间的风俗故事,使得我们对于学习绣活的兴趣愈发浓厚。在讲解完基本知识后,刘老师为每个人发了一个材料包,其中装有绣活所用到的针、线、画笔、布料等,我们将自己所喜爱的图画以及文字描绘在白纸上,有充满神话色彩的“玉兔捣药”,有承载童年回忆的卡通人物,还有象征友谊的鲜花等意象。
草图完成后需要借用蓝印纸将其复印到布料上,接着进行上绷——将布料固定方便进行刺绣。待所有成员都将布料上绷后,刘老师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五种常见的针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虽说听老师讲解时感觉并没有什么难度,但实际操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我设计的是一幅最常见的花草图案,在最初画底稿时感觉十分容易,但在真正拿针线去刺绣时才发现两者之间存有很大的差异。布料上的线条很难用针线表现出来,对于初学者来说,一方面对于针法的操作并不熟练,另一方面不知道具体各种针法适合运用的图案类型。本着勤学好问的精神,对于自己不懂的地方我积极去问刘老师,老师十分耐心地指导我,就这样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的绣活算得上是入门了!
次日在刘珊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继续完成自己的作品。由于我在绘制草图时没有考虑到茎秆的粗细,无法运用基本针法进行缝制,所以我向刘老师请教如何继续完成,她教给我一种新的针法——“滚针法”,老师亲自给我做示范,详细地讲授绣活要领,看着丝线随着针穿入又穿出,茎秆的雏形在布料上逐步明显起来,更加栩栩如生。我迫不及待地尝试起这种新的针法,经过反复练习我的刺绣速度明显有了提升。
看似简单的动作,稍有一丝丝走神,就可能会将线条或图案绣错;若自己的心性有些许浮躁就很可能导致线条的疏密程度不一,最终所呈现的图案并不美观。在下每一针前都需要先将线与图稿进行比对确保整体的协调,尽管已经如此仔细但还是会存在错误的地方,这时就需要将它拆掉重新缝制,以免影响后面的工作。身边的队员们也都是一手拿绷,一手拿针,一时间整个培训班中都是布料与针线摩擦发出的“沙沙”声,眼睛紧紧盯着入针与出针的位置,时不时拿起来看一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求,不断进行细微的调整与打磨。刘珊老师也不断穿梭在桌椅中,耐心地指导我们,空闲时间也会创作自己的作品,她这份对于非遗手艺的热忱与信念也令我由衷敬佩。
“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绣制作品十分考验自己的耐心与毅力,要能够坐得住,静下心来投入到作品中。在此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绣活的手法,更加锻炼了自己的心性,当自己全身心投入作品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宁静与平和,沉浸在绣活中,忘记生活的琐事与工作的烦恼,给自己留一片天空。
用一针一线,绣出自己的所想、所感、所爱,一个个色彩艳丽的图案背后都蕴含着无限的感情。通过亲身学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我们对其的理解不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刻的体会到在制作时的不易与艰辛。红安绣活之所以能够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单单是图案的精美与绣工的精湛,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蕴含的深深地人文情怀,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关系的纽带。一件没有感情存在的作品是冰冷的,没有温度的,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有着人文情怀,充满温度的,在了解和学习红安绣活的过程中我对此有了愈加深刻的感悟!
“拾遗”志愿服务队将继续体味“红安绣活”所带来的独特风采与魅力,将中华文化的瑰宝与蕴含的珍贵情感传承下去!(通讯员 石仰梅)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95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