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期到来,全国各高校陆续开展了三下乡活动。我参加了湖北第二师范学院三下乡“拾遗”志愿服务队,于6月17日前往湖北荆州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实践活动。此次活动令我感受到荆楚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感慨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同时学习到不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和方法,谨将个人感受和观点记录下来。
荆州市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传承院里的座建筑清新典雅,小桥流水,环境优美,给人一种清新朴素的感受,与现代大城市的喧嚣繁华截然不同。非遗传承院包含了12项非遗项目以及民间技艺,里面有着各种令人叫绝的艺术精品,例如磨鹰风筝技艺传承人孙宏成的三头凤和他的各种色彩鲜艳,堪比活鹰,栩栩如生的风筝,还有丹漆神树,虎座凤鸟悬鼓,淡水贝雕,葫芦烙画等无不让我感到惊奇。
荆楚非遗技艺传承院还有另外一个更接地气的名字:湖北省民间工艺技师学院,入驻的非遗传承人为教师,教授荆楚非遗技能,学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这方式无疑的保证了荆楚非遗民间技艺的传承工作。其次,传承院还开放了风筝坊,贝雕坊,陶艺坊等特色体验区,供来访的学生,非遗爱好者和研究调研者学习和体验,这做法增加了荆楚独特非遗技艺的实践操作性,甚至可以学习到某些细致的制作环节。例如楚式漆器的制作,磨鹰风筝骨架的选料等,让参与者近距离了解非遗文化,亲身体验非遗文化的传承过程,因为每制作一件成品就意味着参与到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当中。有效激发参与者保护非遗项目的兴趣和信心,通过一系列“活”的过程,将非遗文化与民众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真正意义上和行动上做到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文化生态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方面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那些口授传承和行为传承的,以及濒临消亡和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迫切需要得到保护。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如何学荆楚非遗,“活”中国非遗,是我们要关注的重点内容。要知道,非遗和传承人可以说是生死相关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给传承人和非遗技艺提供一个栖息之处是一个重要的基础。首先荆楚非遗技艺传承院就给各非遗技艺传承人带来了经费和生活保障,我在向“磨鹰风筝”传承人孙宏成老师学习制作风筝时,他也曾表示到:“现在的年轻人好奇心很重,很难静下心来,我们原来是爱好风筝一直到传承风筝,但也不免因生活所迫而四处忙碌奔波,为磨鹰风筝的技艺传承挣取制作材料的费用”。由此可见,一个非遗技艺文化的传承也避免不了需要经济的支持,而非遗传承院的建成,给这些传承人们带来了一个铁饭碗,支撑他们做好传承工作,放心大胆的去教学,去传承。
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响,非遗保护实践活动的规模以及数量已经大大减少,但是随着新冠疫苗的普及,全国行程码摘星,我国疫情防控也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在符合国家防疫安全要求下,可以积极开展非遗实践活动,特别是民俗类非遗传承项目,线上线下结合,有序开展非遗文化活动。
传承非遗,保护非遗并不是口头之词,像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这样,展厅与学校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体现。对爱好非遗的学生进行不断的培训,学习,探索,这样可以更好的加强非遗文化的宣传。将各个非遗传承人集合在一起,集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交流,推广,保护,传承和创新。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在荆楚非遗技能传承院学习时,看到了淡水贝雕师傅的严肃,楚绣师傅的专心认真,磨鹰风筝师傅的有趣。将各个非遗文化传承人集中起来,可以发挥出传承保护非遗文化更大的力量,我们要的不是一枝独放,是海纳百川,是百花齐放。
学习荆楚保护非遗的方法,做到以上几点,我相信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一定能及时的保护下来。我也希望我们更多的大学生,各界人士以及地方政府能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保护传承非遗文化工作当中,这样才能更好的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不仅是荆楚非遗文化,更是让我们中国的非遗文化活起来!(通讯员朱汉民)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243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