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精神宝库也是我们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体味非遗的魅力,弘扬传承非遗的技艺,6月17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来到素有“中国第一将军县”之称的红安,领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的独特风采,为青年传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红安绣活”是红安民间刺绣的简称,是红安县流传上千年的一项民俗活动,“黄安无女不绣花”的民谣也流传至今。相传早在汉朝红安县就有了绣活的传统,而在明清之际更是发展到鼎盛。在众多绣活作品,绣花鞋垫历来就是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为文艺界专家学者所青睐,被称为“将军县的非遗之花”。
“红安绣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寿仙,出生于刺绣世家,上下五代都擅长刺绣,8岁跟随外婆和母亲学习,15岁便能自画自绣,20岁就成为当地的刺绣能手,精通各类针法。其女儿刘珊也被评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你们青年大学生们选择来红安学习了解我们的绣活,我的母亲非常高兴,她也很乐意向大家传承我们红安绣活的技艺。”传承人刘珊对“拾遗”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说到。
6月17日上午,在“红安绣活”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刘珊老师的带领下,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一同来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红安绣活”传承中心。刘珊老师向各位队员们简要介绍了“红安绣活”的发展史、主要传承人以及发展现状、各式制作工艺手法和制作成品,队员们也在传承中心参观到了许多精致华美的绣活作品。
一进入展厅,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整面订满绣花鞋垫的“鞋垫墙”,它们大多按照色系、图案、针法分类,装订成扇形进行排列,整齐有致,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也被这面“墙”深深吸引,驻足观望。在这一面的绣花鞋垫中,有一副“熊猫抱竹”很奇特,在大众常规的认知里,熊猫都是黑白色调,而在这一副绣活作品里的熊猫是黑粉色相间。刘珊老师向大家讲解道:“我们红安绣活,针法和名气不及四大名绣出彩,但有最大的一个特色就是,我们的绣活师傅在绣他们的作品时,往往会根据自己当下的心情进行颜色的选择和针法的搭配,所以才有的这一副粉色熊猫,别具一格,也是绣活师傅在完成这幅作品时心情的一种体现。”
刘珊老师还向队员们讲述了红安绣活背后的故事:世世代代的民间绣女,运用一根钢针和几束彩线,在方寸的布面上绣出天上人间,绣出自己的心意和殷切的期盼。从外婆那一辈开始便会着手给自己女儿的出嫁准备嫁妆,等到女儿出嫁那一天就会带上各式各样的绣花枕头、绣花鞋垫,进行“赶礼”,一针一线都对女儿的出嫁送去了美好祝愿。等到女儿出嫁之后,又会开始进行虎头帽、绣花小披风、绣花小玩具等的制作,就等着外甥辈孩子的出生,给小朋友填上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希望小孩子健康成长。
通过对“红安绣活”传承中心的参观,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对“红安绣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与认识。“红安绣活”不仅仅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一个表现形式,它更是几千年来无数刺绣者倾注心血、投入无限美好祝愿、表达自己生活态度的一个物质载体。人们在看到精美的图案,别具匠心的针法配色搭配时,也会不自然想起绣娘师傅们伏案刺绣时的专注,也会更加细致地体味每一寸绣布上的情感。在参观传承中心的同时,志愿服务队的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接下来的实践活动中,队员们也将全身心地投入到“红安绣活”地学习与体验中,为传统技艺铸上当代青年的血液,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非遗!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9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