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信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手段的介入而泯灭了个性,为更好的保护非遗文化,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6月17日至6月23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前往襄阳市老河口市,近距离感受木版年画的魅力。
伴随着阵阵鸣蝉,炎炎夏日,我们团队来到了襄阳市老河口陈义文巷,与木版年画共赴一场传承之约。我们拜访了当地的木版年画传承人陈洪斌老师,向他请教关于木版年画的相关知识,深入了解木版年画。
陈义文巷是一个充满浪漫的名字,陈洪斌老师的爷爷陈义文先生一生都致力于木版年画的抢救与保护工作,是木版年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陈老先生去世后,为了纪念他,便将曾经生活过的小巷命名为陈义文巷,如此,这条小巷也弥漫着温暖的色彩,似是从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薪火。
走进老河口木版年画工作室,陈洪斌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许多精美的作品,并向我们讲解木版年画的起源、他与木版年画的故事、木版年画的制作步骤等等知识。在陈洪斌先生的口中,我了解到了一种此前从未听说过的艺术,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的大门,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新奇的,那一幅幅木版年画中,蕴含的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祝愿。
在陈洪斌老师向我们讲解如何制作木版年画之后,我们便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之旅——刻制校徽、校训。我们分工合作,进行木材刨制、测量画稿、刻制雕版等活动。手握刻刀,将我们心中所想的样子呈现出来,从一刀一刻中,我亲自学习感受到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了解了木版年画制作的不易之处,与木版年画进行了一场亲密会谈。
这次实践操作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特别宝贵的体验,在此前,我从未接触过木版年画这一领域,而如今,通过这次暑期三下乡活动,我逐渐了解了从古时传承至今的木版年画,由于古代没有印刷机,因此若要批量绘制年画是极其不容易的,于是古人便想出来了一个办法,令人在木材上雕刻图案,制作雕版,等需要年画的时候直接将画纸站在涂满颜料的木板上,实现套印工程,这样便可以轻易地进行批量制作,大大节约了时间。通过亲自实践,与木版年画进行了一场心与心的触碰,我从那一个个雕版中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并体会到了木版年画中的艺术之美。
常言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一块木材到最后精美绝伦的木版年画的完美蜕变,是一件巨大的工程。当我看到陈洪斌老师为追求木版年画的完美而流下的汗水时,心中不免有一丝伤感,耗费了制作人大量时间与精力的木版年画,最终却并不为大众所了解,这让我感到一种无力感,木版年画好似一颗蒙尘的明珠,而拨开这颗“明珠”上的灰尘,正是我此次三下乡活动的意义,也是我作为一名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到木版年画,感受到木版年画的魅力。
同时,通过这次活动,我也认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建立了新的友谊,“拾遗”志愿服务队的所有队员们聚在一起,为宣传木版年画而努力,为同一个目标而奋斗,在此期间我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向更多的人宣传木版年画使我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对我来说这是一件有意义的活动,收获了满满的知识,也实现了自我价值,我想这也是每一个大学生应该尽到的责任与义务。
老河口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是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它包含了古代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审美情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传承,通过陈洪斌老师的讲述,我了解到他是现今湖北省内唯一的木版年画传承人,许多人并没有听说过这一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的稀少更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之一,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担起自身责任,既然现在了解了木版年画,那么我们更应该将非遗文化木版年画更好的宣传出去,让更多的人知晓。
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三下乡”活动举办的意义,通过“三下乡”,我了解到了此前我从未听说过的非遗文化,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可以让广大大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接班人,大多数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够了解的,比如木版年画。如今,虽然国家加大了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但更需要我们主动去了解非遗文化,中国文化一直是源远流长的,我们作为祖国明天的接班人,更要好好的从老一辈人的手中接好这一棒,让非遗文化能继续传承下去,让中国文化生生不息!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33.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