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的瑰宝,暑期,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管理学院“拾遗”志愿服务队来到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参观学习非遗文化。
早晨到达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能传承院后,老师就带领大家参观了此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大漆文化。根据老师的介绍我了解到,大漆工艺是中国传统家具工艺中对木质家具进行保养与美化的一种手段。从天然漆树中采割生漆,对古典居家进行上漆的操作,保留木质天然木色与自然纹路。传统大漆工艺是一种绿色天然的制木技艺,对环境污染小,对人体危害小,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耗时耗力的古老技艺。
我们首先参观的是大漆文化展厅。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虎座鸟架悬鼓的复制品,它是战国时期楚墓中造型独特的漆器,也是楚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它以两只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站立一只引吭高歌的凤鸟,背向而立的凤鸟中间悬挂一面大鼓。以虎为座,虎声宏大,以鸟为架,鸟声远闻,符合鼓音宏大而远闻的特征。
离开大漆文化展厅,就来到了大漆制作工艺展厅。在这里有一个复制的传统制漆作坊,活态呈现了漆农割漆、漆制工艺的流程。漆,在中国已经拥有数千年的历史,庄子《人间世》中说:“漆可用,故割之”,这便是中国最早的有关采割生漆的记载。割生漆需要在树围三分之一处开两刀,形成牛鼻形,依此形状切割树皮采集生漆,并在漆口下方插上事先准备好的现折的树叶或者薄膜收集生漆。而大漆的工艺过程,包括打底子(也称“做底子”)、刮面漆、磨砂皮,最后进行打磨操作的师傅再连续多次的擦漆。制品每上一次漆,晾干后就要砂纸打磨一次,然后再上漆,再打磨,这样的工序需要反复十几次。在此过程中,制品要多次被送入荫房,因在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下,漆膜方能干透,一套制品需要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这全套的工序。传统大漆工艺工序繁杂,只有纯手工精做的红木制品才有可能用生漆工艺。
最后是技艺展厅,在这里以精典的楚式漆器器物再现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的工艺流程。数千年来,楚人从漆树上采漆,以木胎制器,反复髹涂,精心描绘,形成了独特的楚式漆艺。“髹”是用漆涂物,“髹饰”意为以漆饰物。楚漆器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其夸张奇异的造型、多彩灵动的图饰风格、极其丰富的想象力,彰显了楚文化的浪漫主义色彩。一件件精致的木漆器,承载着厚重的楚文化。
从历史长河中探索,我们可以发现漆很早就被运用到了中国人的生活中: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的瓜菱形朱漆碗,距今已有六千多年;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一批漆器残片,制作精细,工艺精湛;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百余件漆器种类繁多,华丽精美……
大漆之美,坚牢于质,光彩于文。漆与艺的结合,是一道古朴雅致、细腻滑润、富丽堂皇的风景。大漆工艺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非遗的光彩在保护与发展中更加迷人。从漆到器,从技到艺,大漆艺术经历了深厚沉积的文化滋养,也经历了精湛绝伦的技艺修磨,使其成为美轮美奂的中国乃至东方古典艺术样式的代名词。
我想,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道德底线,就是对历史的尊重,对人民群众的尊重。非物质文化是地方的根,只有跟牢固了,才能在时代进步中,始终坚守住自己的底线,并适应时代的发展。这在一个地方促进当地的文化繁荣有重要的意义。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91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