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高梧焱)想做方言调查是兴趣使然,也是思乡心切。探寻和保护宁国方言童谣并非易事。宁国是一个移民城市,历史上宁国曾爆发瘟疫,宁国本土的居民所剩无几,现有的宁国居民大多是从湖北等地区逃荒而来,所以形成了宁国方言多且杂的独特局面。现如今,宁国的方言童谣在逐渐流失,为了保护宁国的方言,让方言童谣重回孩子们的童年,2022年6月,我加入安徽师范大学教育基金会“一缕阳光”“徽韵古情,探寻乡音”安徽方言童谣采录调研团队,在宁国进行方言童谣采录。
回宁国后,我便联系了宁国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工作人员,文旅局非遗科的鲁静科长介绍,由于宁国是一座移民城市,大部分的居民都是从湖北、安庆移民而来的,宁国县以两种方言为主,一是湖北话,占多数;二是安庆话,占少数。现在城关所说的宁国话,基本上是湖北话的底子。所以宁国方言融合了湖北话和安庆话的特点。而宁国的方言童谣更多的是口口相传,不属于非遗的范畴,由于调查难度大,没有形成文字记录。当晚我就去询问了我的爷爷,我爷爷说当时宁国闹瘟疫,本地的居民所剩无几,是爷爷的爸爸一个箩筐把爷爷挑来,从此便在宁国安家、生活了下去,久而久之,也就有了根,所以当时也流行着“一担箩筐下江南”的俗语。也正因为如此,宁国的文化积淀不够深厚,所以宁国的方言童谣并未形成文字记载。第二天,我们便去了宁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依旧没有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在采访文联主任时,主任看了我正在收集的童谣说:“你能找到这些,也算是不容易了。”听了这番话,我的心里百味杂陈。我不愿看着宁国的方言童谣就这样消失,也苦于没有办法收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联系了我的小学语文教师凤丽萍老师,凤老师对宁国的方言童谣比较熟悉,并且热情地答应了我们做方言采录的请求。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暑假前夕,凤老师与其他任课教师也做过与方言童谣相关的课题。并为我收集的宁国方言童谣做了补充。她为我详细的介绍了每条童谣的意思和用法。在采录童谣前,凤老师看了我收集的方言童谣,笑着陷入了孩童时期的回忆。凤老师耐心地向我解释了一些童谣的意思和运用的场合,有的童谣用于长辈哄小孩、有的童谣用于孩童之间嬉笑玩闹……我听着,仿佛能幻想出当时的场景。“月亮月亮粑粑,里面蹲个家家,家家出来买菜,里面坐个老太,老太出来梳头,里面做个黄牛,黄牛出来喝水,里面蹲个小鬼,小鬼出来点灯烧你鼻子眼睛。”这是老人哄孩子入睡时唱的童谣;“xxx的头,像皮球,皮球打打,像个喇叭,喇叭吹吹,像个乌龟,乌龟爬爬,像个娃娃,娃娃三天不吃饭,……。”这是小孩子们在一起嬉笑打闹的时候唱的童谣;“背驮驮,换酒喝,酒不热,我不喝,我要我的小驮驮。”这是大人把孩子背在背上哄孩子时唱的童谣。凤老师唱着童谣,感叹着时光的流逝。
在凤老师的口中,童谣仿佛有了生命,不再是冷冰冰的句子,我仿佛能看到小孩围在一起嬉笑打闹;在夏日的夜晚,老人轻拍着孩子哄他入睡;父母背着孩子,一边唱着童谣,一边走在乡间的小路上。那是一段有童谣的时光,也是一段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时光。
此次社会实践从调查到采访再到采录,我们走过熙熙攘攘的街道,也穿过蜿蜒曲折的山路;曾一度因为调查没有进展而失落不已,也为一点小小的进展而欢呼雀跃。我体会到了保护家乡方言的艰难,也感受到了方言正在遭遇的危机,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它,它就会一点点地流失。我希望能够为方言童谣的保护尽一份力,我也将以我自己的方式将这些宁国的童谣传承下去。
仔细想来,童谣已经离我的童年很远很远了,我们的生活被各种电子产品充斥。在宁国,零零后出生的孩子,基本是一句童谣也没有听过。“月亮月亮粑粑,里面蹲个家家,……”当凤老师唱出这段童谣,我也跟着笑了。这是我没有听过的快乐。直到那一刻,我才发现少了童谣的童年是一个多么大的遗憾。
这次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发现了童谣之美。也正因为童谣的美,所以它需要传承,我也愿意去传承。我在寻找,也愿它回来,回到我们身边,回到孩子跟前,在一个个念家的夜晚,让家乡的童谣伴着孩子们的欢笑,随风,吹到我们的窗前。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91586.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