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候鸟归家,黄蓝交际描绘出新的篇章;生态宜居,秀美之城,生态建设创造出美丽未来。为进一步了解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曲阜师范大学管理学院“河清海晏”实践队于2022年7月3日至7月5日前往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黄河口镇进行黄河实地调研,7月6日至7月7日山东多个地市展开采访,调查群众对于黄河保护措施的相关了解以及意见。
7月3日,实践队员到达黄河口镇,先于黄河口镇党委副书记——董书记进行了交流,了解治理黄河的历史进程以及治理成效。董书记表示,1855年至1946年入海行水的80多年间,黄河尾闾决口、摆动、改道达50次之多,其中黄河河口摆动幅度大的改道就有6次,“大孤岛,人烟少,年年洪水撵着跑,人过不停步,鸟来不搭巢”,成为昔日黄河三角洲的真实写照。为了人民安于生计,当时的垦利县提出在小口子村附近,甜水沟与神仙沟相向坐湾处挖引河使“三河归一”的请示,很快得到上级批复,“同意因势利导,人工挑挖引河,改道神仙沟。”也正是从那时起,为了让黄河有一条稳定的入海流路,黄河人走上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探索之途。经过一代又一代东营人传承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治黄精神,奋力推进改革发展实践,使得昔日的广袤荒原和盐碱滩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车流如织、乡村谷米满仓、校园书声琅琅、工厂机器轰鸣,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生活明显改善,全市人民迈进了全面小康。
实践队员在董书记的带领下来到镇上群众较为密集的地方,对村民进行采访。村民表示,近年来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升,生活环境较之前相比改善了很多,其中贴近村民生活改变最大的是生活用水的水质,以前提供的水里面通常会含有一些小沙粒,不干净,可是现在的水质明显提升,经过多重程序的过滤,村民能够放心使用和饮用,不用再担心因为水质的问题而造成身体的不适,也不用再另外购买纯净水。
7月5日,实践队员来到了垦利区入海口处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制定修复方案”、“坚持生态导向,扎实推进海域生态治理”、“坚持陆海统筹,切实加强流域海域系统治理”、“坚持长效管护,有效提升海岸带生态功能”等措施,在黄河入海口处的环境有了质的飞跃。实践队员对景区的工作人员进行了采访,工作人员表示,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对于黄河的治理,实施各项政策之前都会进行实验测试,确定能够有较大成效且危害不大。黄河的治理坚持生态问题为导向,按照做好生态整治修复、保证生态安全功能、突出生态系统功能、兼顾生态景观功能的次序,遵循自然规律。严格落实湾长制和河长制,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保障黄河入海径流量,抵御海水入侵,强化海洋执法,严厉打击涉海违法行为,并将海岸带卫生保洁纳入城乡环卫一体化统筹推进。通过一系列措施,海湾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成为我国重要的候鸟栖息地。
7月6日至7日,实践队员返回各自的家乡中对村民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实践队员发现,大多数村民了解一些治理黄河的基本措施,比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等等,但对于更深层次的治理方案则表示不清楚、不了解。村民表示,对于现在国家治理黄河的政策和成果表示非常满意,虽然没有到达黄河亲眼看到,但是近年来通过网络新闻以及一些短视频了解到,黄河的生态正在不断改善,有效治理了黄河的水土问题,保护了母亲河。同时对于那些为治理黄河而不得不举家搬迁的村民表示了由衷的感谢,正是因为他们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精神才有了今日黄河的治理成效,才会让人们真正看到黄河的壮美景象。
此次实践活动,让社会实践团成员们进一步了解了垦利的历史与风土人情以及其他各地群众对于黄河治理的了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意义的理解和认识。黄河的治理的路程还未结束,仍有很长的路需要走,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84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