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社会实践 >

探寻传统农具,传承农耕文化

来源: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作者:江雯利 谢依健

七月,是希望的季节,农民伯伯们带着丰收的期许,种下了秧苗。天空百里无云,火红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农民伯伯们却仍然坚持在烈日下耕作,他们带着人生的目标,不怕艰难困苦,不怕风吹雨打。这个七月,为了能够体验农村生活的艰辛,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出更多的耐力、细心,我加入了2022年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经过多次培训和准备后,2022年6月30日,院团委书记刘尘轩老师带领我们前往岳阳市平江县浯口镇双江村去探寻传统农具,了解农耕文化。

虽然农耕时代渐行渐远,农耕器物逐渐退出我们的生活,但是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博大精深的农耕文明和农耕智慧,无疑是现代社会需要维承和发扬的。农耕文化中的意识形态,无论从精神文明还是从政治价值等角度来分析,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次暑期三下乡我们团队的目的就是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对双江村的农具进行调研,从而完成农具复刻。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对传统农具进行现场观测,拍摄,记录,并与当地村民进行交谈,深挖农具背后的故事,使得我们掌握传统农具的详细数据的同时对文化背景也有深入了解。

在这期间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如不再使用的农具可能并没有完全地保存下来,很多农具因为不再使用而被销毁等,因此我认为保护传统农具迫在眉睫。中国自古以农立国,作为泱泱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衣食产品,也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传统文明,农为主体,农器为骨干。传统农具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农业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用力少而得作多”这些都是说明工具的重要性。中国在原始农业时期就非常重视农器问题,将农器视为农民生死之要,民富之具。生产工具不仅提高了生产率,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不论是北方早作农业系统,还是南方水田农业系统。农具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想观念方面来看,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华思想和文化品格都是十分优秀的,例如长期孕育而生的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集体至上、尊老爱幼、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节俭谦逊、邻里相帮等核心思想,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传承和弘扬这些富有民族特色的农耕文化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中之中。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进程,这些传统农具终将成为历史,但是,中国人的智慧却渗透到了现代农业的发展之中,我国古代农耕文化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据英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考证,西方使用翻车晚于中国约1500年,使用风扇车晚于中国1400年,使用石碾晚于中国1300年,水碾则晚了900年,回顾中华民族对世界农业机械发展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无疑令人感到自豪与骄傲。我国传统衣具经历了一个不斯丰富发展的过程,具有就地取材、轻巧灵便、一具多用、适用性广等特征。在材质上,由木石发展为青铜,再进而发展为铁制;在功能上,从原始的掘挖脱粒发展成为整地、播种、中耕、灌溉、收获、加工及储存等多种农具;在动力上,由人力发展为畜力、水力和风力。铁犁、楼车、超车等传统农具的发明早于其他古代文明,对世界农业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生态变化和人口增加,野生动植物无法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于是原始农业应运而生,以前单纯依赖采集与狩猎的生活发生改变。随着种植与畜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聚族而居,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形成了村落和社区。农耕文化也随之趋向于成熟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根基,对于传统文化的形成以及民族性格的塑造,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这次三下乡,我切身体会到传统农具及农耕文化的危险处境,所以保护传统农具,传承农耕文化刻不容缓。希望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个问题并且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921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

相关内容

实践纪实|社区实践计划服务项目纪实

社区实践团成功举办心理健康系列活动近期,大连理工大学“聚焦心理,关爱社区”社区实践计划服务项目团队于马栏社区恒苑街道成功完成了一系列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实践项目。这次活动得到…… 陈欣宜 大连理工大学查看全文 >>

实践纪实|心理志愿春季自主实践纪实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AI)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AI在带来效率显著提升的同时,也对不同人群的心理产生了复杂影响。为了深入探寻AI与心理之间的微妙关系,帮助人们更…… 陈欣宜 大连理工大学查看全文 >>

推荐内容

“福”送万家暖人心活动

“福”送万家暖人心活动在这个寒风凛冽的冬日,一场特殊的温暖由返乡大学生通过“福”送万家暖人心活动送到周边社区,通过学…

寒假“返家乡” | 青春扬帆正当时,志愿践悟展新篇——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

随着国家对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高度重视,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力量,肩负着为家乡建设添砖加瓦的重要使命。2025年寒…

当数学遇见艺术与爱:返乡大学生为小学生带来别样趣味课堂

近日,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公益课在长沙市浏阳市永安镇一托管所的教室里展开。这是一堂由湘潭大学数学与计算科学学院主办的返…

河海大学机电学院中华队回访母校讲河海故事

机电学院中华队回访母校讲河海故事在寒假期间,河海大学的三名学子怀揣着对母校的思念与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回到了朝思暮想的母…

数字长征,数据背后的苦难与传承

“数说万物,用数字解读伟大长征路”主题教育活动于2025年2月14日星期五在青罕中学圆满举行。(一)数说万物,用数据勾勒长征…

最新发布

“三下乡心得”:开展农耕文化宣传课心得
为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机巧善工-农耕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践团队于7月15日在双江村与双江村的小朋友们一起开展“农耕文化宣传课”。在课堂上,我们以节约粮食为出发点,引出“脚踏…
三木成森三人成众
这个七月,为了能够了解农民伯伯劳作的艰辛,学习中华传统农耕文化,更加贴近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我加入了2022年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经过多次培训和准备后,2022年6月…
湖北学子三下乡:云上支教,师生携手共进
圣贤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今年7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计算机学院云上慧支教团队中的众多志愿者一同参加了支教三下乡活动,由于疫情原因,支教活动转为线上,志愿者通过网线与乡村小朋友们交…
产业振兴要做好,特色产业要抓好——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乡村振兴青研团
乡村振兴青研团实践团队在充分把握陈疃镇资源优势的基础,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要振兴,陈疃镇,位于日照水库上游,“库区”“山乡”的标签,让陈疃镇远离了工业的沾染,且其绿色生态优势可减轻水源地环保压…
“绿色探猕,阡陌圆梦”——西安交通大学“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赴眉县作猕猴桃产业调研
唐代诗人岑参有云: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眉县地处秦岭北麓太白山下,是周秦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早在1200年前,在这片丰饶的土地上,这里的人民便已经有了栽培猕猴桃的传统。…
要扶贫,先扶智——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乡村振兴青研团
走在陈疃镇村落的街道上,实践队成员被陈疃镇许多标志性的建筑所深深的吸引,在一些村落还有文化墙,每一面墙都被水粉颜料画上了不同的图案,走在路上,就可以感受到独特的文化。调研团队通过与村民的交流也…
湖北学子三下乡:支教助学在行动
本网讯(通讯员刘森)基层是积累才干的摇篮,农村是汲取营养的沃土。7月29日,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麦田守望者志愿服务队走进农村,为帮助农村学生,开办兴趣课堂,对学生进行作业辅导,力助学生得到不一样的学习…
南工程能动院暑期手绘乡村活动—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2022年7月25日,南京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手绘乡村”暑期实践团队的志愿者来到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朱寨镇开展第十二次手绘活动——-二十四节气之惊蛰。此时已经接近8月,在高达40的度的酷暑下,绘画组的同…
中华农具巡展感悟
湖南理工学院“机巧善工-农耕文化保护与传承”团队六月三十日至七月五日于岳阳市平江县双江村进行农具调研实践活动,七月四日组织举办东洞庭湖区农耕器具传承保护工程巡回传统农具实践展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
让贫困的帽子飞出双江
为响应学院对我们的号召,也为了自己能够更加了解这些传统的农具,更是为了让自己走出书本的象牙塔,在经过学院拍板决定之后,2022年6月30日下午,湖南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由11名学生和学院团委书记刘尘轩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