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郑州7月25日电(通讯员 李启航)7月25日至7月28日,郑州轻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来到了中原“小延安”-竹沟开展了“走进红色,学习党史”志愿活动。志愿者们通过参观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的红色遗迹,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了解共产党人坚贞不屈、荡气长存的红色文化。
竹沟地处伏牛山和桐柏山交汇处的河南省确山县竹沟镇,从大革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革命火焰生生不息,是中国革命的摇篮,被誉为中原“小延安”,孕育形成的竹沟精神焕发无限光芒。
7月末的竹沟,刚经历过数天雨水的冲洗,郁郁葱葱的竹林显得更挺拔青翠。
1927年11月1日,杨靖宇等人领导刘店秋收起义,建立了豫南第一个红色革命政权——确山县临时治安委员会。竹沟镇就位于确山县西部山区。
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确定了“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决定成立以刘少奇为书记的中原局,领导河南、湖北、安徽、江苏地区党的工作和抗日根据地,机关设在河南省委所在地确山县竹沟镇,由此,竹沟成为抗战时期我党在中原地区的重要阵地和战略支撑点。1939年1月,刘少奇等人从延安来到竹沟。刘少奇的名作《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就是他辗转抵达竹沟后修订的;蜚声中外的党报《拂晓报》《小消息》也是这一时期在这里创刊的。
被誉为“小延安”的竹沟镇,曾走出叱咤风云的新四军二、四、五师,走出如雷贯耳的徐海东、王震、王恩茂、王首道、张震、方毅、张劲夫、韦国清、张爱萍等党政军领导人,走出彭雪枫、谭希林等近百位抗日名将,4800多名党政军干部也是从这里奔赴抗战敌后战场。
革命先辈用鲜血书写了逐鹿中原、挥师东进、英勇杀敌的党史辉煌。“越过千重水,踏破万重山,胡服同志到竹沟,妙计定中原。”
这是竹沟一带流传至今的一首民谣,说的是竹沟人对刘少奇同志的热切期盼。[胡服(刘少奇化名)]
在今天,这些红色印记都被保留在了竹沟革命纪念馆。它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和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步入竹沟革命纪念馆大门,由周恩来题写的“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名映入眼帘。纪念馆内部由一座座青砖灰瓦的仿明清民居组成,彼此相连,,古朴温暖。长方形的院落一进又一进,胡同窄窄,曲折幽深,建筑雕饰素雅,门窗敞明,雅而不俗。从讲解员处得知始建于1956年的纪念馆内有革命旧址31处,文物、文献、图片等近千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
走进竹沟革命纪念馆,馆内的基本内容为“竹沟革命斗争史陈列”,共分为六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早期革命活动”。
第二部分是“开辟豫南桐柏山区根据地”。
第三部分是“河南抗战的领导中心”。
第四部分为“中原抗战的战略支撑点”。
第五部分是“竹沟惨案”。
第六部分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穿过肃穆的展厅,走在青砖错落地窄巷里,听着一段段发生在当时的事件,志愿者们仿佛回到了那血雨腥风、炮火连天的岁月。在纪念馆的东院,有一处墙砖斑驳的屋子。这里就是就是刘少奇当年的办公室兼住室,室内摆放着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室外衬着一树红花。这棵花红似火的石榴树为小院增加了热烈的色彩。当年,刘少奇亲手栽下的石榴树在1966年毁于战火。幸得一位名叫张锦明的村民,趁着夜色,在树上剪下一枝植在小院里。在他的精心呵护下,石榴枝生根发芽了。1978年,竹沟革命纪念馆重新修复,张锦明把石榴树移植到当年刘少奇栽种的老地方。
在离去的时候,志愿者们回头望去,这棵见证了峥嵘岁月里无数英雄儿女浴血奋战的石榴树在盛夏里熠熠发光,树下摇曳的光阴似乎在讲述这刘少奇同志在此指挥作战过的日日夜夜。
如今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无数中华儿女正坚守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不同岗位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着红色革命精神践行着烈士陵园前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丰富和发展着竹沟精神的时代内涵!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805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