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70多年前,王震将军率领部队到达石河子,拉动了“军垦第一犁”。将军发出号召:“我们就在这里开天辟地,造一座新城留给后世!”从无到有,兵团第一城拔地而起。7月19日,作为郑州工业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情系新疆,同心筑梦”实践团的一员,我为学习兵团精神,宣传民族团结来到军垦博物馆参观,并向部分居民进行采访,分发有关民族政策与民族团结教育状况调查问卷,
首先我们前往军垦博物馆进行参观,这里原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十二兵团机关办公楼,曾是石河子的第一幢高楼,又被称为“军垦第一楼”。军垦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新中国屯垦戍边革命历史为主要研究及陈列内容的博物馆。
这件军大衣是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最珍贵的文物,它是一位叫王德明的老人捐赠的。王德明是一位支援新疆的军人,在转业之后成为一名机肥工人。上世纪50年代他在机肥班工作的时候,经常要拉架子车,后背部分磨损严重,因此这件军大衣背部,从左肩到后背有一条缝了又烂,烂了又缝充满补丁的缝。退休之后的王德明每周都会把绿军装全部拿出来,还会定期浆洗晾晒,进行新的缝补。这件军大衣展示出来的部分补丁花花绿绿,但是外面的补丁以蓝色和绿色为主。据悉,王德明觉得蓝色和绿色才是军装的颜色,军装的颜色才适合缝补在军装的外面。我从这些蓝色绿色的补丁中感受到的是一个老兵对军人职业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也是新疆兵团那个火热而艰苦年代的无声见证。
在“文化艺术”板块,我看到了兵团文化艺术的变迁。兵团成立之初,张仲瀚提出,一要发展生产,二要发展文化。要搞“文化兵团”,20世纪50年代,部队在大生产中广泛开展兵唱兵,兵演兵,兵划兵,兵舞兵,兵写兵“五兵”活动,1962年,兵团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处处有歌声,月月有晚会,经常做宣传,节日有活动”的四项要求。1958年,张仲瀚提出,要让各地支边青年能看到家乡戏,这一设想得到有关省市的大力支持,随着兵团生产事业的发展,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活跃。1961年,兵团已有京剧、秦剧、豫剧、越剧、楚剧等19个专业剧团。
随后,为进一步做好推进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提高群众对民族团结教育的知晓率,参与率与满意率。于7月19日下午在各小区居民随机展开调查问卷工作。根据街道人口分布情况,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居民进行随机调查。并在进行过程中耐心、详细地给群众解答,引导其正确填写调查问卷。此次共填写调查问卷20余份,并发放宣传手册50余份。通过这种方式让群众了解民族团结创建工作的重要性,也增强群众责任感,凝成一条心。
活动最后,我对社区居民进行了随机采访,通过交流,我更加坚定拥护民族团结的方针,吃苦耐劳,报效祖国的志向。“过去这边都是戈壁荒滩,人们也没啥吃的喝的用的,现在绿树成荫,吃穿住行都不发愁,真的得感谢老一辈兵团人的奉献和付出呐!”刘阿姨洋溢着笑容。身为新一代兵团人,我们也要为党和人民铸造牢不可破的长城,为中国奇迹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百年青春心向党,矢志建功新时代。青年,作为引领时代未来的主力军,应当拥抱新时代,缅怀先辈付出。在深入基层中强历练,在勇担重任中促振兴,让兵团精神“活”起来“走”出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69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