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聊斋寻俚”实践团到达博市淄川区聊斋城蒲松龄故居,对蒲松龄第11世孙、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蒲章俊进行专访。
蒲章俊主要讲述了聊斋俚曲的演变过程,他提到,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蒲松龄被扣上“牛鬼蛇神”的称号,他所谱写的聊斋俚曲在十余年的时间里无人传唱,词牌流失惨重,四十余种词牌只剩下十多种。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蒲松龄后人重新对聊斋俚曲进行编纂收集,终于在1999年,80多万字的《聊斋俚曲集》由蒲松龄第12世孙蒲先明整理出版。
蒲章俊提到,2006年,聊斋俚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是聊斋俚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由此促成了越来越多专家、学者对聊斋俚曲进行研究,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跃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200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区聊斋俚曲艺术团,并连续三年授予该团“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突出贡献奖”,并颁发奖励资金。
蒲章俊在采访中表示,聊斋俚曲应该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经典始终都是经典,聊斋俚曲要继续原汁原味地传唱,保留原本的方言特色;另一方面聊斋俚曲必须发展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用新词填旧曲,努力创新,与时俱进。
采访最后,实践团成员与蒲章俊合影,蒲章俊对实践团此行表示欣慰。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正在进一步搜集整理聊斋俚曲曲谱,培养好接班人,让聊斋俚曲世世代代传唱下去。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625.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