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业大学赴浙江台州暑期社会实践团(通讯员:张馨怡)为加强中国文化的遗产保护,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华中农业大学赴浙江台州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17日前往浙江台州黄岩区围绕翻簧竹雕开展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的第一天,实践团来到黄岩博物馆,在一楼展厅内摆放有黄岩各种民间工艺品,例如翻簧竹雕、火烙画、漆金木雕、剪纸等。在馆工作人员很热情地为实践团讲解了翻簧竹雕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翻簧竹雕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距今有百余年历史。翻簧竹雕因其雕刻在毛竹内壁的簧面上而得名,有煮、压、刨、晒等十四道工艺流程,流程繁多复杂,需要极大的耐心,用工作人员的话来表达即是“要下很大功夫”。工作人员介绍到,馆内的花瓶、茶叶盒、笔筒、台屏、雅扇等各种工艺品均是由翻簧竹雕制作而成的,在各个时代都具有极大的价值,当代文豪郭沫若将黄岩翻簧竹雕誉为“浙江三大雕”(浙江木雕(黄杨、东阳)、青田石雕、黄岩翻簧)。
实践团在馆内有幸遇到正在参观的罗文驰老师及其父亲罗启松老先生,罗氏父子是黄岩区翻簧竹雕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的作品多次获奖,事迹也经各种媒体报道传播。初步交谈后实践团邀请罗启松老师一同前往博物馆二楼进行参观。在二楼展厅中实践团主要对罗文弛老师与其父亲罗启松老先生的作品进行欣赏观摩,罗启松老师也就展厅内播放的翻簧竹雕专题短片为实践团讲解了翻簧竹雕的工艺流程和主要代表作品,有的作品甚至被博物馆永久收藏。
在罗文弛老师的主动邀请下,在其后的两天时间实践团成员前往罗文弛老师的工作室进行参观学习,工作室内陈列了满墙的作品及相关荣誉,其中不乏顺应当代审美的各种卡通形象的精美工艺品。实践团旁听了罗文弛老师为学生授课的内容,在经得老师允许后,加入了亲手制作的行列。在体验制作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感觉到手握刻刀不断推进时十分吃力,甚至有成员在经历十来分钟的制作后明显感觉手指酸痛,翻簧竹雕的制作难度超出了实践团的想象,在对非遗传承者多了一份敬佩的同时,也让实践团更加坚定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黄岩翻簧竹雕作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因此关于其保护与传承的问题亟待解决。由于翻簧竹雕制作需要大量的手工劳动,罗老师解释道“现有的一种是坯雕刻制作,然后贴珠黄后再在上面雕刻。当前的普及产品可以使用激光制作来进行展示,速度很快但前期做器型,贴簧等耗费很多,而由于批量制作的价格会有所降低,相对之下投入的成本和价值不匹配,最后的工艺品也会贬值,因此大多数还是离不开手工制作”,另外罗老师表示翻簧竹雕的一大特色就是贴簧,贴了簧才是翻簧竹雕,罗老师目前的想法是将“陶瓷上一块块镶嵌珠黄,做成小件的工艺品”,翻簧竹雕原本所选用的竹板厚度约为2mm,非常薄,这个时候毛竹的质量高低就很容易影响制作过程是否容易损坏,以及后期的保存问题。因此翻簧竹雕的材料选取和制作过程都是非常考验人的工作。
翻簧竹雕虽然在发展历程中经历过衰落,但罗文弛老师与其父亲罗启松老师正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一点一点地让翻簧竹雕出现在大众视野。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大众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以黄岩翻簧竹雕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会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会有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带着保护和传承非遗的精神走进地区博物馆,走进非遗传承者的工作室,将优秀的非遗文化传播进更多人的视野里!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707.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