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老师:刘超,公共管理学院通讯员:段晓翔)七月在野,草木清和。为探寻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经验,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赴湖南省花垣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怀着欣喜和期待,走进被誉为“精准扶贫首倡地”和“世界边城”的十八洞村深入调研。
7月4日上午10点,调研小队乘坐公共汽车,准时到达十八洞村村口。刚一下车,“千年古树”交织而成的寨门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这里的山乡巨变。为了切实体会这里的风土人情,调研小队选择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用脚步丈量这片土地。
刚走没多久,调研小队就看到了花垣县十八洞村乡村振兴智能综合体示范中心。但因该中心暂时不对外展览开放,我们一探究竟的想法只得作罢。插曲过后,调研小队又继续前进。走在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湿润的微风轻拂山花野草,远处的山林在云岚雾气里若隐若现。途中不时急来的细雨,是词不达意的温柔,消除了我们赶路的疲惫。
历经一小时,调研小队到达梨子寨。这座苗寨最醒目的就是中间有一座精准扶贫的石碑。寨子青石台阶层层交迭,房屋错落有致,缕缕炊烟从房屋的烟囱里升起又消散,仿佛这座千年苗寨正在静静吸纳、积蓄力量。小孩子在寨子里跑来跑去,坐在门槛边上的苗族阿妹飞针走线赶制苗绣,“感恩坪”廉政文化长廊上有原住民在这里叫卖自己家的农特产品,最美的人间烟火大抵如此。拾阶而上,我们走入湖南省党政培训基地,通过观看纪录片,学习了当年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这里发表的讲话精神。站在精准坪广场,凭栏远望,山野莽莽,远处的大山见证了摆脱贫困的千年苗寨,正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下午,调研小队参观了十八洞村的集“党员活动、村民议事、教育培训、便民服务、文化娱乐”五个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内设便民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室、群众活动室、村级组织议事会、精准扶贫展示中心、特色产品展厅、调解室、卫生室、警务室等,致力于为村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精准扶贫展示中心把一幅波澜壮阔的脱贫历史画卷徐徐铺陈开来,让人切实感受到十八洞村的山乡巨变。调研小队了解到,在人居环境方面,十八洞村原来的泥巴路变成了整齐美观青石板路,灰扑扑的木制房屋焕然一新,如今家家通上了自来水,户户实现了用电安全,基本做到了无线网全覆盖,也已经建立起网格化治安管理的雏形。在产业发展方面,针对“人多地少”的问题,因地制宜,发展“飞地经济”,同时依托苗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非遗苗绣产业和生态旅游业。在乡风文明方面,坚持文化自信,在改造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保护苗寨的传统民族特色和淳朴民风。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十八洞村又发展了“党建引领 五兴互助”的基层治理模式,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村民“五兴”道德银行,通过“行为换积分,积分换物品”的“储蓄”模式,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提升村党支部领导基层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推行力和组织执行力。“我们让一个党员联系五户群众,成立互助小组,发动群众的力量,明确做到‘党员干部全部参与、一人不少,联系农户全覆盖、一户不漏’。不仅如此,十八洞村还依托‘湘西e路通’打通便民惠民服务网络通道,累计办结群众事项一百多个,满意率达百分之百。”十八洞村村委会干部自豪地说到,“我们村根据实际,制定出可以朗朗上口的村规民约三字经,又通过树立典型和思想道德建设星级化管理,让村民互评道德星级,村民们为了‘争面子’抢先进,精神面貌就有了较大的改善。”
从原来“等要靠”到现在的“人人争先”,十八洞村充分发挥自身历史优势,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取的深刻转变,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基层治理模式,努力以共建共治共享的姿态夯实乡村振兴治理有效的根基。
通过和十八洞村村委会干部的交谈,我们了解到十八洞村,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策略初见雏形,但是乡村治理还存在很大的数字赋能空间。工作人员说道:“之前‘回到十八洞村’活动虽然吸引了一些年轻人,但是年轻人返乡的还是很少,这方面还是比较欠缺的。另外,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的确对于当地原生态的民风民俗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是我们有信心从我们首倡之地的政治责任出发,用实际行动去克服困难,续写我们十八洞村山乡巨变的新篇章。”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4549.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