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在长期延续过程中形成并世代相传、代代遵循的价值准则。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前有古人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有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7月23日下午,黔延筑梦知行实践团在西北局革命旧址聆听了王慧老师的专题讲座《习仲勋同志的家风——共产党人的家风典范》。
习仲勋是西北革命根据地重要的开拓者和领导者之一,他为中央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全面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守卫了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和北大门,为边区的安全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时期,他和彭德怀、贺龙等老一辈共产党人,为解放大西北废寝忘食;新中国成立以后,无论生在何处,他都相信党,敬畏人民,时刻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为改革开放事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几十年以来,习仲勋一直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庭成员及身边的工作同志。
挚爱中的春风化雨
1944年4月28日,习仲勋与齐心在绥德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几位军地领导一起聚餐的“婚礼”散去之后,习仲勋便对新婚燕尔的妻子说了一段“革命情话”:从此往后,我们就休戚相关了。但是,我不愿意陷入个人生活的小圈子。艰难岁月,革命斗争是第一位的,彼此之间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过多的关照。你应当一如既往地到基层去,到斗争第一线去。习仲勋还深情回顾了自己在开辟陕甘边苏区时一家一户做群众工作的情景和体会,鼓励齐心说:如果能做好一个乡的工作,就能做好一个区的工作,要做好群众工作,首先要向群众学习。基层的锻炼也树立了齐心坚强的、乐观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她默默地奋斗在组织安排的各个岗位上,分隔两地,婚后8年多,他们分多聚少,又心心相印,鸿雁传书。在人生困境之时,他们荣辱与共,相濡以沫。在蒙受不白之冤16年,面对组织要求两人划清界限的强大压力,齐心作为妻子,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作为党员同志,她以最高的党性标准衡量丈夫,她相信丈夫是坚定的革命者,他们坚强面对命运的坎坷和人生磨难。
深爱中的言传身教
习仲勋对子女的教育是慈爱而严格的,他特别注意从小事抓起,培养孩子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品德,不允许有任何的优越和特殊。孩子的衣服和鞋袜,都是依次“接力”,大孩子穿旧了打上补丁让小的再穿。在延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已担任西北局书记的习仲勋,常常在家庭饭桌上高声吟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围坐在桌前的孩子们也稚气地和起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习仲勋的二女儿毕业于外交学院,熟悉法文,1983年,刚刚筹建的光大公司有意接收习仲勋女儿到光大工作。习仲勋闻知后,便当面谢绝了王光英先生的好意,说:“还是不要调她去好。你这个光大公司众目睽睽,别人的孩子能去,我的孩子不能去!”后来他将此事告诉了女儿,女儿委屈地说:我是外文干部,到光大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做点事情,有什么不好。习仲勋严肃地说:只要有才能,在哪里都可以发挥。但你是习仲勋的女儿,就要“夹着尾巴做人”。
在陕甘宁边区,习仲勋曾担任环县县委书记,有一次,联络员狗娃患了痢疾,他亲自买药、煎药,看着他服药,狗娃感动的热泪盈眶,他总是对身边的人关怀备至,也对他们要求严格要求他们服从党的领导,不拈轻怕重,日常生活中,关心集体。
习近平总书记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大力倡导人们向上、向善中,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重视家庭,注重家风,已经深深的烙印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的思想中。党员干部的家风,它不是简单抽象的说教,而是树立正确的三观,身体力行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家庭,工作同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优良的祖训家风,数十年的身体力行,如涓涓流水,细雨春风,培桃育李,代代传承。
培树良好家风,贵在落细落实、常修常炼。“我们现在是什么模样,未来自己的家风就是什么模样”,通过今天的专题学习,我们告诫自己要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走好良好家风的第一步。与时俱进涵养良好家风,让家庭成为自己乘风破浪、奋力进取的坚强后盾。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988.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