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楠 何伊瑶 杨红霞)“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是桃花源记中陶渊明畅想美好田园生活,如今的乡村真如此般。7月15日上午 江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云滇青年心向党,助力乡村振兴行”乡村振兴促进团(以下简称促进团)前往云南省大理州祥云县下庄镇鱼进所进行走访调研。通过实地走访调研,与当地村民面对面沟通交流等,看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乡村兴,领略有山水有田园的乡村秀美。
通过联系到鱼进所村支书奚红敏,在村支书的带领下,促进团走进这个屋舍俨然、绿柳成荫的村庄。驱车通过宽阔的水泥路,一下车走进鱼进所的奚家自然村,映入眼帘的是村前生态河道水波粼粼,河岸路边绿树红花,四通八达、独具特色又平坦整齐的石板路嵌在青黑瓦、橙黄墙的屋舍间。
修路治河绿两岸
村支书带着促进团成员一边走一边介绍道:“奚家自然村是一个以百家姓命名的自然村,长期以来,当地村民约定俗成,形成了屋不突出,不占村路的良好历史习惯,家家户户建房排排并齐……”促进团了解到党和国家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与帮扶和各级各方面的资金支持,改变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土路,兴修结合村庄特色的水泥-石板路,解决排水问题路两旁建小沟渠。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不仅是老百姓的心声,提升了百姓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更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相衔接的关键之法。公路通,百业兴。一条条农村公路和乡间小路的不断延伸,畅通了村镇“最后一公里”,更温暖了民心,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力助推器。
结合祥云当地地势和气候,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重要论述,鱼进所奚家自然村坚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针对中河进行治理保护。在党和国家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与共同努力下,中河由曾经的“三面光”(即:河道三面均由水泥堆砌)恢复为“生态底两面光”,尊重自然规律,以自然调节为主、人为干预为辅极大地改善了中河的储蓄水能力,将中河变为生态河。两岸植树种花,不仅仅美化道路打造美丽乡村,而且与涵养水源,改善乡村生活环境。
乡风和谐民风淳
奚家自然村在沿袭传统的基础上加以现代化的创新,采用古法黄泥砌墙,融入现代化加固材料,让奚家自然村的房屋在保持坚固牢靠的同时又不失去其古朴之气。墙上依次挂有二十四节气歌,一个节气一插图一个农耕故事于无声中娓娓道来。村落间有着“树立良好家风,促进家庭和睦”的宣传标语,这是奚家自然村代代相传的家风文明,“环境建设人人参与,美丽乡村人人受益”是奚家自然村村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积极参与爱国卫生运动的风向标。村民们对环境卫生的认识不断提高,自觉形成了爱护环境,保持乡村干净整洁的共同意识。
绿柳荫下,促进团参访了当地的老村民李育东老爷爷,老爷爷见证了奚家自然村从过去滑泥路、荒野坝等艰苦环境到现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以来的乡村兴乡村美,李爷爷说到自己不善言辞,但是民歌和红歌可以来两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好,政策好,一心为了我们老百姓……”在老人喜笑颜开的歌声里,听见了村民们对党和国家以及为乡村发展不断努力工作者的感谢
青春绽放乡村里
村支书奚红敏是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年轻的青年干部,他向促进团鼓励到:“从老一辈的视角你们大学生了解到乡村的过去,今天走进乡村你们用双眼看见乡村的现在,在未来希望你们能够加入建设乡村的队伍,创造乡村的未来,见证乡村更加美好的明天。”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有很多走在乡间小路上的基层工作者,他他们在脱贫攻坚战上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作出了巨大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他们是时代的脊梁、人民的公仆,他们锻造形成的“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已经走上岗位的青年,我们唯有不负韶华、奋勇争先,迎难而上、担当作为,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担时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党、为祖国、为人民多作贡献。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希望广大青年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http://www.dxsbao.com/shijian/483424.html 点此复制本页地址